登录
/
注册
首页
论坛
其它
首页
科技
业界
安全
程序
广播
Follow
关于
博客
发1篇日志+1圆
记录
发1条记录+2圆币
发帖说明
VIP申请
登录
/
注册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关闭
CSDN热搜
程序园
精品问答
技术交流
资源下载
本版
帖子
用户
软件
问答
教程
代码
VIP申请
VIP网盘
网盘
联系我们
道具
勋章
任务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腾讯QQ
微信登录
返回列表
首页
›
业界区
›
业界
›
为什么AI多轮对话那么傻?
为什么AI多轮对话那么傻?
[ 复制链接 ]
矛赓宁
2025-6-2 23:16:25
提供
AI咨询
+
AI项目陪跑
服务,有需要回复1
最近几天与粉丝多有交流,他们或者是经理、或者是总监,甚至有粉丝手里已经
掌握了公司一些预算使用权
。
从他们身上反映出了同一个问题:
他们对于AI是偏焦虑的,想要入场却不得其法
,其中有些在
抖音自媒体
那里交了一些学费、有些在项目实践上获得了一些教训,最后
效果都不太好
,想咨询我如何入门。
这其实让我
有些为难
,因为AI项目这个东西想要有足够认知,最终依旧需要经过足够实践,只不过如何让他们少交学费,貌似也是能做到的。
于是乎,我这边为其中两位
付费粉丝
整理了一个材料,这里将最精华的30%去除,放出来给大家感受一下。
从全局看AI应用
首先要理清思路,我们对AI的一些专业名词要有足够的认识。今年常说的AI,其实就大模型一套,请见下图:
对AI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他是一套API,我给他一个输入,他会按要求给我一个输出。
在此之上,要了解最常见的AI应用也就是常说的
知识库
:
也就是,
模型可以根据公司内部的知识体系,精准明确的输出问题的答案
,而知识库再演进一步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Agent了,区别于知识库Agent需要解决实际的问题:
而Agent这个架构,基本将所有的AI知识全部包含,所以最终围绕着Agent做展开学习即可:
但一旦聊到Agent,又不得不回到
两条技术路径
,而为什么会产生两天路径这里得回到 OpenAI 山姆奥特曼对Agent的定义。
Agent最初定义
L1级别(聊天机器人)。
AI系统能够进行基本的对话和交流,显示出对自然语言的基本理解能力,并能对各种提示和问题作出响应。
L2:推理者(Reasoners)。
AI系统能够以人类专家的熟练程度解决复杂问题,标志着其从单纯模仿人类行为升级到展现真实的智能水平。这些AI不仅擅长对话,更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推理和决策能力已接近人类水平。
L3:智能体(Agents)。
AI系统能够承担复杂的任务、作出决策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在无须持续人类监督的情况下自主行动。这一阶段的AI不仅具备推理能力,更能自主执行各类复杂的操作任务。
L4:创新者(Innovators)。
AI系统具有创造性和独创性,能够提出突破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它们不仅能模仿人类的创造力,更能突破思维的局限,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理念。
L5:组织者(Organizations)。
AI系统不仅具备战略思维,还拥有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高效率和强适应性,能够管理复杂的系统。它们能够灵活协调多个智能体,合理分配任务,实时监控进度,并依据实际情况作出迅速调整。
在这个基础上,再看现有的Agent框架:
两套Agent技术路径
路径一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自己设计SOP,再用程序去实现即可,当前简单应用程序都不需要写了,直接基于扣子或者dify搭建即可;
而路径二就更简单了,他的意思是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了,模型自己会帮你制定SOP(或者说Workflow),然后再调用各种工具(可能是MCP程序),于是乎你的功能就实现了。
怎么说呢,路径一是各个公司实际在用的一套技术框架,路径二是想将自己做成入口公司宣导的框架,尤其是具备一定模型能力或者领域能力的公司。
关于这块,后面内容会重点更新,这里稍微点一句即可。接下来我们讨论如何衡量公司乃至个人当前AI能力。
AI应用的七个层次
首先,模型是跳不出
算法、算力、数据
三大核心的,而基于模型的AI应用的话,验证阶段核心只有两个:
工程与数据
,要衡量团队乃至个人的AI能力,可以参看此图:
这里有几个核心考虑点:
工程能力
,也就是对AI应用的理解,核心是程序员的代码能力,以及各种自动化工具的使用;
模型训练能力
,模型训练能力可以认为是
工程能力的升级
,其背后涉及到的是背后的算力,以及对工程能力、行业KnowHow的组织;
行业KnowHow
,也就是对某行业的理解,比如对医生工作的理解、对律师工作的理解,
低层次的KnowHow是对SOP的整理,高层次的KnowHow是大量优质数据的积累;
这里通过各种排列组合,便可以得出AI应用的级别:
第一级,小白级应用
所谓小白用户,就是
什么都没有的人,没AI认知、没工程能力、没行业KnowHow...
他们使用AI的场景,大概是打开DeepSeek或者ChatGPT的官网聊天页面,然后敲入:
AI会取代人类吗?
然后在跟AI的聊天过程中,不断
卧槽、卧槽
的对象,这种属于非常业余的用户,但可能是
90%的用户。
这90%的用户俗称AI韭菜,AI极容易引起他们的焦虑,
他们会在AI认知上缴大量学费
,但个人觉得,这个学费是划算的。
第二级,割AI韭菜的
第二级别的用户,会在第一级的基础上往前跨越一大步,他们的重要工作是
贩卖AI焦虑、传授AI认知
。
事实上,他们与第一级用户没有本质差别,依旧是
撒都没有,“但只手熟耳”
。
他们会清晰感受到
AI在处理单点问题时候的“牛逼之处”
,并利用其
高效率
的特点,协助自己完成一些工作,最常见的是:
AI爆款文章、AI文生图讲故事
。
并且,他们会在自己熟悉后,教第一级别的90%不明群众去使用
完成AI写文章之类的动作
,总之很Low但确实能赚到钱。
第三级,个人助手、效率达人
第三个级别的用户,开始具备一定
工程能力了
,他们会将自己的工作中
固定的部分整理成SOP
,使用API或者RPA的自动化方式,去批量做一些动作,比如比如
收发邮件、简历筛选、财务审批...
从这一步开始,AI已经真实成为解决工作问题的一部分,并且开始解放人力,属于个人助手级别的应用,但其也就
局限到个人应用了
。
举个例子:有个律师基于DeepSeek创造了一个个人问询工具,并做成了插件化放到了线上平台,每次有用户咨询时,AI客服先去做意向沟通,判断用户花钱意向高才引导到真人,这样
效率提升在10倍以上。
这里再举个对各位自媒体可能有帮助的例子:
自媒体AI提效案例
现在微信公众号的推荐逻辑变了,粉丝量虽然重要,但对于阅读来说没那么重要了,根据我这段时间的实践,有一套简单的方法论(SOP)可供参考:
申请10-100个公众号账号;
每天
正经自己写一篇文章
;
使用AI自我洗稿,形成10-100篇文章;
使用AI生成10-100个爆款标题;
使用RPA开始分发文章;
逻辑上,每天一定会爆一篇,一篇文章会如果开流量主会带来一些收入,长久下来收益会很不错。
第四级,SOP平台
从第四个级别起,对
工程能力要求开始高了,往往不是个人玩家能做好的
。
他们会开始意识到,个人对AI的使用都是去帮助自己去完成某一类的工作,而这类工作一定会有相当的共性,于是大家很容易就想到了这是我们第三级说的
SOP
。
于是,平台为了
帮助更多的玩家建立个人助手
,便搭建了一套平台级别的
SOP搭建平台
,现在最出名的应该是
飞书扣子的Agent搭建平台
吧。
在这个基础上,也会衍生出很多
教90%用户如何使用这种低代码平台的人群,其本质是吃信息差吧,不高明但十分有效
。
只不过这种
低代码平台的使用成本其实很高,一般玩家是很难入手的
,另外AI Agent平台本质还是在使用模型的API接口作为判断,做一些简单的功能是可以的,但要做一个完整应用是很难的,其中还不谈
数据泄露的问题
。
很多时候看上去就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只不过这一公里要用之前10被的成本...
第五级,行业工具
前四级有一个特点:
他只需要各位了解AI,更进一步有一定工程能力即可
,但从第五级开始便要求
具备行业认知,并且具有行业认知下的优质数据
。
比如在你作为一个医生通过Agent平台完成了一个自己的个人助手,在线上回答患者的问题,但一段时间后,你发现回答的问题中总有一些
错漏或者模糊回答
(包括诊断错误、药品推荐错误),而这可能引起
灾难的结果
。
而这显然不是个人的能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于是你希望这个
Agent平台是专属于医疗(法律、金融)领域的应用,他们会回答的更为准确,不会出现幻觉
。
如常见的AI医生、AI律师就是这个级别的产物,因为是
严肃的AI工程应用
,对用户来说
回答错了就可能赔钱
,所以其开始必须解决
大模型幻觉问题
。
如果要解决模型幻觉问题,离不开
知识库
为基础的
RAG或者模型训练过程
,其本身对成本的要求就会提升不止一个Level。
这个层级的入场券是
优质数据与强大的工程能力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钱...
很多公司想要利用公司内部数据搭建一套内部的AI问答机器人,就可以归属到这个级别的
浅层次
应用,所有这类浅层次应用都有平台化的可能。
第六级,行业模型
第五级虽然对
模型训练有一定要求,其实门槛不是很高,其核心依赖的是行业KnowHow与工程能力的结合
。
而第四级应用者会期待有好的行业Agent平台,第五级应用者也会期待有更好的
行业模型
。
比如AI医生会希望依赖于医疗大模型、AI律师会希望于依赖法律大模型,
基座模型的提升会大大降低工程实现难度,其背后都是成本
。
举个例子:
各个行业都有很多“黑话”,比如医疗中有火重与发炎、法律中有包子与容易上手案件。
如果是通用大模型,为了降低这种幻觉,团队就只能使用工程手段,并且可能需要
控制得很细
,但如果基座模型能力本来就到了60分,在行业幻觉这边有基本的能力,那工程手段就会难度降低。
综上,会有
“牛逼的团队”
想要训练一个自己的
行业小模型
,比如金融、医疗、律师或者公司内部场景...
在能力要求上,他们需要具备深度的行业KnowHow、积累了大量优质行业数据、对模型训练十分有经验,甚至需要稍微涉及模型底层能力。
这种需求往往是对
数据安全有一定诉求的单位,比如大医院、大企业
,而他们也有那个数据与财力去搭建一套自己的行业小模型。
这个级别的应用难度不好说与第五级谁高谁低,端看使用场景如何,只要用得人多了,那么对模型或者应用的要求就会直线上升。
第七级,通用基座模型
类似于DeepSeek、GPT、GLM、文心、千问等做底层模型的团队,区别于之前,他们不仅是需要各种优质数据还需要真的深入模型底层技术去探索,而前六级是不需要的。
小结
综上,了解以上内容,就基本了解了当前AI应用的全局,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AI便会更加游刃有余。
只不过,这里的整理过于模糊,为了便于各位更深刻理解AI应用的演进,我们以一个
客服助手
往深水区走走。
案例·客服助手
所有自媒体包括我都有一个困局:
群活跃度极低
!
这涉及了一个社群运营不可能三角:
如果群活跃度高,那么粉丝之间就会有更多的交流,同时他们获得感就会很强,在这个基础上就会有更多的订单产生;
只不过,如果需要群活跃度较高,一定需要我这边投入更多的精力,但10多20个群,我根本
无力维护
,最终的结果就是只有1-2个群活跃些;
并且,我在群运营投入精力过多,一定会导致后续的优质内容减少,因为优质内容的减少,反而社群可以讨论的话题变少了...
所以,
我需要一个AI分身,他至少需要完成以下功能
:
能够识别粉丝群正在关注的话题;
能够根据话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见解部分最好基于我的公众号文章;
一、话题生成
其实从这里开始就真正的考验实践能力了,比如根据此群聊天内容,如何形成主题:
以下是我一段提示词生成的话题:
AI副业高收入诱惑与焦虑讨论
这里的提示词可以这样写:
你是一个专业的话题分析助手。我会给你一段网友的聊天记录,请你分析这些消息,找出最有意思的话题,具体话题必须满足以下标准:
1. **避免敏感性话题**:如果话题涉及政治敏感、违法、不当言论等问题,请自动排除并为该话题打负分。
2. **简洁明了的标题**:每个话题的标题要简短、精准,能够准确概括讨论的核心内容。
3. **内容总结**:为每个话题提供内容总结,突出有趣的观点、引发思考的问题和讨论的深度。
4. **个人观点和情绪张力**:在总结中加入适当的个人观点,体现话题中的情绪张力,避免过于客观和中立。
5. **排序标准**:根据讨论的热度、讨论参与度和话题的多样性,返回1-3个最有趣的话题,最热门的话题排在前面。
6. **排序评估标准**:
- **话题的深度**:是否有足够的复杂性和讨论空间。
- **话题的广度**:是否涉及多个相关领域,能吸引广泛的讨论。
- **时效性**:话题是否与当前的热点、趋势或社会现象相关。
- **引发性**:话题是否能够激发讨论、争议或不同观点的碰撞。
- **实际关联性**:话题是否与群聊成员的实际情况相关,能够引发实际经验的分享。
- **情感共鸣**:话题是否能够触动群聊成员的情感,引发共鸣。
- **敏感性**:话题是否触及敏感的社会或政治话题。
如果某个话题评分中出现敏感性问题,或者其讨论内容过于极端、带有攻击性或不符合法律道德标准,请为该话题打负分,且不返回该话题。
7.**返回结果**:不要返回相同的主题
复制代码
以上只是举个例子,真实的提示词调试是个
漫长且枯燥的过程
,如何让模型结果总是
稳定有效
,这才是提示词工程真正的难点。
二、话题讨论
有了
热门话题
后便需要进行话题讨论了,这里马上就进入了
AI应用深水区
,一般来说有两个做法:
简单做法
,忽略讨论上下文,直接就话题或者聊天上下文单独展开一次回答,这样的回答可能会有
机械的感觉
;
多轮交流
,事实上,AI应用最难的就是多论问询,因为多论问询的背后是各种SOP的设计,一旦设计的不好,AI就会
胡言乱语
,用户就会有
割裂
的感觉;
我们这里先不设计多轮问询,只说简单的话题回答,比如我们这里对
AI副业高收入诱惑与焦虑讨论
话题生成一段AI回复,他会是这样的:
月入10w?幸存者偏差罢了!真以为AI是印钞机?
在这句话后面其实有一大坨提示词:
{
"content": "月入10w?幸存者偏差罢了!真以为AI是印钞机?",
"viewPoint": "质疑AI副业高收入的普遍性,引导讨论幸存者偏差现象"
}
复制代码
你的背景设计如下:{
1、你是一个具有故事的人;
2、也许你是话题中的主人公;
3、也许你的朋友就是话题中的人;
4、总之,你非常关注这个话题;
}
你的目的如下:{
当前,你作为一个旁观者,想要知道大家对此事的进一步看法,以便了解这个话题的底层逻辑。
所以,你一方面需要去引导这个话题进行下去,并且往更深入的探讨下去,在这个基础下你需要抛出一些问题和观点;另一方面,你又不能让人很简单的发现你的倾向性。
综上,你需要设计一些具有引导性的发言或者问题,以便让话题继续下去,这里一定要注意每次引导性问题最好只有一个观点,其余的文字是对观点进一步的描述。
}
你的性格特点如下:{
1、你是一名杠精;
2、你经常会...
......
}
你输出的文字要求如下:{
1、你需要输出,并且只需要输出一段文字;
2、......
10、正确的输出格式:{"content":"消息内容呢","viewPoint":"你的观点"}
}
复制代码
三、引入RAG
以上,仅仅是在依赖大模型自身的能力进行问答,如果要让AI表达能力更好,便需要引入RAG技术了:
这是因为当话题讨论进入专业领域时,单纯依赖大模型容易产生两个致命问题:
观点缺乏深度:
模型基于通用语料生成的内容,无法体现公众号长期积累的行业洞察;
风格偏移风险:
机械化的回复容易破坏读者对账号IP的认知一致性;
这正是RAG技术的用武之地。我们以公众号历史文章构建知识库,让AI在回复时:
流程节点具体动作关键好处① 知识入库- 把过往公众号/知乎/讲座稿等内容做分段沉淀你的个人洞见,成为“不会忘”的知识底座② 检索触发当群里出现 “月入 10w” “AI 副业” 等关键词时:
- AI 监听到消息 → 把上一轮聊天上下文拼成查询
- 在向量库里 Top-k 检索最相关的 3-5 段找到与你观点最契合、最能支撑论据的原文片段③ 拼接提示将检索到的原文片段 + 最新群聊上下文 + 角色设定,一起放进大模型 Prompt给模型明确“素材范围”,大幅压缩幻觉④ 生成回复由 GPT-4o / Qwen-Mix 进行生成,输出符合「杠精+故事感」的人设回复既有态度又有事实引用,风格连贯这里给个简单对比:
当群内讨论"AI副业高收入"时,传统AI可能给出:
"AI副业确实存在机会,但需要结合个人技能..."这种通用型回答。
而接入RAG系统后:
知识库检索:
自动匹配公众号《警惕!那些月入十万的AI副业陷阱》等3篇相关文章;
观点提炼:
2023年问卷数据显示:92%的AI副业参与者月收入<3000元
头部5%创作者占据80%流量收益的"赢家通吃"现象
设备/算力/数据清洗的隐性成本常被忽视
最终生成回复:
大家注意到没有?(引用《陷阱》观点)
那些鼓吹AI副业暴利的案例,本质上和十年前'微商喜提豪车'的套路如出一辙。我去年访谈的47个AI工作室中,真正盈利的只有2家,且都需要持续投入:
平均设备成本:12,800元/月(含A100显卡租赁)
数据清洗耗时:占总工时的63%
客户流失率:新客首月达82%
(抛出争议点)
如果AI副业真这么暴利,为什么知识付费导师自己不全力All in?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值得深思...
复制代码
这里通过 RAG 把“内容资产”变成了 AI 的“弹药库”。一旦话题触发,AI便遵循
检索→引用→输出
逻辑,既保留个人声调,又可以压缩幻觉。
AI应用的七层架构
一、生成SOP
在社群运营工具案例中,除了RAG以外,
事实上我可以不用写一段代码!
我真实的做法是:
第一,从微信群中截取一段对话;
第二,根据这些对话生成一个话题以及摘要;
第三,使用提示词让AI通过话题以及聊天内容,生成自己要说的话;
第四,将AI的话原样的发到群里,然后继续收集粉丝的聊天记录;
重复上述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我只需要不断的重复调整提示词,让他聊天的内容变得更加顺滑即可!
所有以上的行为都是在
生成SOP
,以及要与SOP配套的提示词!
二、形成Agent
当SOP调整结束后,我会需要一个Agent去执行群聊任务,这里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直接使用
扣子
这种编排工具搭建程序。
因为他也是支持知识库的...
在基本验证结束后,一套类似于客服Agent就实现了,便可以将扣子的程序迁移出去形成自己的呈现,比如我们就自己做了一套:
三、形成平台
如果这套Agent确实运营的非常好,那么他是有必要平台化的,目的是开放给各个自媒体使用,让每个自媒体都有一套自己的AI分身,用以解决社群不可能三角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上述动作依旧跳不出AI应用的七层框架.....
结语
本文篇幅已经比较长了,其中
多论问询部分
便不再继续了,那是当前AI应用最难的板块...
最后总结一下:
通过七层架构的梳理不难发现,AI应用的本质是技术与场景的渐进式融合。
从最初级的对话交互到行业模型的深度训练,每个层级都对应着不同的资源投入与技术边界。
当前的行业实践揭示出两条核心规律:
其一,AI价值的释放高度依赖场景颗粒度,越是精准的SOP拆解越能体现技术优势;
其二,工程能力与行业认知的"双螺旋结构"决定应用深度,缺乏数据支撑的算法优化与脱离场景的技术堆砌同样危险;
对于焦虑中的从业者,建议采取"三阶定位法":
首先通过API调用建立技术体感(L1-L3),其次在垂直场景中沉淀结构化数据(L4-L5),最终在数据资产与工程能力双重壁垒下构筑护城河。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应用消化能力,盲目追求技术前沿可能陷入"能力陷阱"。
唯有保持"场景驱动、数据筑基、工程落地"的务实态度,方能在AI变革中实现从认知升级到价值创造的跨越。
上一篇文章,我们得出了
一般选手应该如何入门AI应用领域的路径
:
使用DeepSeek整理SOP;
使用扣子类平台验证SOP;
最后做程序优化;
有必要就做平台化;
后续也是列举了个简单的
社群AI分身的例子
,只不过其中多轮聊天这块被我故意略去了,原因是他
太复杂了
。
事实上,
多轮聊天是整个AI应用最大的难点
,也是很多人做不好AI产品的关键,一旦是涉及多聊天的产品,其实现复杂度都会大幅增加!
所以,今天第一个问题是,
AI多轮对话到底难在哪里?
关于这个问题,也许大家没有注意到,其实当前所有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多是针对
一问一答
这种模式的。包括DeepSeek、ChatGPT这种工具,他其实也更多是一问一答的模式。
一般用户在产品使用时候,
当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会刻意的新开窗口,防止信息互相污染
。
这种习惯的潜意识是:
暂时还不太相信模型具有多轮对话的能力
。
事实上,模型的反馈也确实在说明这一点:
在7轮医疗问诊对话中,GPT-4对患者主诉的遗忘率达37%;
当对话超过12轮时,关键信息丢失率飙升至68%;
随着模型能力增强,该情况会好一些,但
模型依旧会有这种上下文遗忘的问题
。
另一方面,我们在实际对话中会有很多
“代词”,比如这个、那个、他...
而在模型对话过程中,这种代词很容易被
错误关联
,这会进一步要求我们跟AI对话的时候进行手动补足,而这种严谨的补足显然不符合人们聊天习惯。
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
第一个点:意图偏移、话题切换
,人们聊天过程中各种天马行空,他们会不断切换话题,而模型当前显然是跟不上的...
就我之前做的一个客服类产品数据,
对话轮次越多,效果越差:
对话轮次1-3轮4-6轮7+轮问题解决率82%54%23%用户放弃率8%34%67%最后,AI也需要面临
众口难调
的问题,因为有些用户喜欢简洁精准的回答,有些用户喜欢发散引导型回答,这种处理起来也有些小麻烦...
综上,这里的结论是:
不要期待模型依靠自己的能力就将多轮对话做得很顺滑了,不大可能的
。
SOP设计
所以,想要好的多轮对话体验,必须要进行SOP设计,或者说
任务/目标设计
,这里的核心有二:
AI需要完成什么目标;
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AI;
这里如上图所示,
一个完整的应用可能会由成百上千的SOP构成
,SOP少了应用就会卡壳;SOP本身有缺陷,那么模型就会胡说八道。
总而言之,
多轮对话即目标设计,这里首先得有目标,其次要有方法论,方法论会形成流程最终会形成一套SOP
。
这里大家多半是不能完全听懂的,所以这里以上篇文章的对话做实际案例。
比如A粉丝在群里发言:
如何开启AI副业,月入10w? 想听的速来!!这种标题诱惑大
AI应该作何反应呢,关于AI如何反应这就是SOP,这里最简单的提示词是:
你的角色是一名资深陪聊,你总能让话题很好的继续下去;
接下来我将作为一名客户与你对话,请你好好扮演你的角色。
复制代码
事实上,随着聊天的轮数增加,AI输出的营养越少,甚至让我感到烦躁:
如果要让
AI稍微具有灵性
一点,这里的策略是:
给AI一个目标/让AI去完成一个更为具体的任务
。
具体到这里的场景,可以
先生成一个AI的观点,其次让AI论证其观点。
比如:
群里有粉丝发表一句话:如何开启AI副业,月入10w? 想听的速来!!这种标题诱惑大。
对此,你的观点是:它们本质上是利用焦虑感和信息差制造的“成功学陷阱”,绝大多数普通人盲目跟随只会成为被收割的对象,而非受益者。
你的具体思考是:{
1. 标题的底层逻辑是“投机诱惑”
精准击中人性弱点:这类标题组合了“低门槛(副业)”“高回报(月入10万)”“时效性(速来)”三大心理触发器,瞄准的是人们对快速致富的渴望和对AI行业的信息不对称。
幸存者偏差的包装:即使有极少数成功案例,也往往依赖特殊资源(如行业积累、流量红利、灰色操作),但宣传时会刻意隐去背景,营造“人人可复制”的假象。
2. AI行业的现实:技术壁垒与市场饱和
技术变现≠零门槛:真正通过AI盈利的通常是两类人:
• 掌握核心技术(如模型微调、API开发)的专业人士;
• 利用AI工具辅助现有业务的从业者(如设计师用MidJourney提效)。
而鼓吹“无需经验,一键套利”的课程/项目,多半是教人用ChatGPT生成低质量内容,在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中毫无竞争力。
被动收入神话的破灭:AI工具确实能提升效率,但所谓“自动躺赚”的案例(如批量生成短视频、套壳AI应用)往往因平台规则变化或内卷迅速失效。
3. 清醒的应对策略
警惕“捷径思维”:所有可持续的收益都对应同等价值的付出(时间、技能、资源),AI只是工具而非“点金术”。
从需求端逆向思考:
• 如果你有某领域专业知识(如法律、医疗),AI可辅助规模化服务(如智能咨询);
• 如果你有客户资源,AI可帮助提升交付效率(如自动化报表生成)。
脱离具体场景的“副业模板”基本是空中楼阁。
验证逻辑而非冲动付费:遇到此类宣传时,先问三个问题:
• 对方盈利模式是否依赖“拉人头”?
• 案例数据是否经得起第三方验证?
• 所需投入(时间/资金/技术)是否被刻意弱化?
4. 你的核心立场
反对的不是AI副业,而是反智的投机宣传。AI时代的机会属于:
• 愿意深耕垂直领域的人(如用AI做跨境电商的精细化运营);
• 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人(如为中小企业定制AI客服方案)。
“月入10万”是结果而非目标:它应是能力、资源、时机叠加后的自然产物,而非靠复制“秘籍”达成。
}
复制代码
在AI拥有主观观点后,聊天的行为就会变得更有
清晰感了
:
你是一名资深陪聊,当前群里有粉丝发表一句话:如何开启AI副业,月入10w? 想听的速来!!这种标题诱惑大。
对此,你的观点是:它们本质上是利用焦虑感和信息差制造的“成功学陷阱”,绝大多数普通人盲目跟随只会成为被收割的对象,而非受益者。
你的具体思考是:{
1. 标题的底层逻辑是“投机诱惑”
精准击中人性弱点:这类标题组合了“低门槛(副业)”“高回报(月入10万)”“时效性(速来)”三大心理触发器,瞄准的是人们对快速致富的渴望和对AI行业的信息不对称。
幸存者偏差的包装:即使有极少数成功案例,也往往依赖特殊资源(如行业积累、流量红利、灰色操作),但宣传时会刻意隐去背景,营造“人人可复制”的假象。
2. AI行业的现实:技术壁垒与市场饱和
技术变现≠零门槛:真正通过AI盈利的通常是两类人:
• 掌握核心技术(如模型微调、API开发)的专业人士;
• 利用AI工具辅助现有业务的从业者(如设计师用MidJourney提效)。
而鼓吹“无需经验,一键套利”的课程/项目,多半是教人用ChatGPT生成低质量内容,在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中毫无竞争力。
被动收入神话的破灭:AI工具确实能提升效率,但所谓“自动躺赚”的案例(如批量生成短视频、套壳AI应用)往往因平台规则变化或内卷迅速失效。
3. 清醒的应对策略
警惕“捷径思维”:所有可持续的收益都对应同等价值的付出(时间、技能、资源),AI只是工具而非“点金术”。
从需求端逆向思考:
• 如果你有某领域专业知识(如法律、医疗),AI可辅助规模化服务(如智能咨询);
• 如果你有客户资源,AI可帮助提升交付效率(如自动化报表生成)。
脱离具体场景的“副业模板”基本是空中楼阁。
验证逻辑而非冲动付费:遇到此类宣传时,先问三个问题:
• 对方盈利模式是否依赖“拉人头”?
• 案例数据是否经得起第三方验证?
• 所需投入(时间/资金/技术)是否被刻意弱化?
4. 你的核心立场
反对的不是AI副业,而是反智的投机宣传。AI时代的机会属于:
• 愿意深耕垂直领域的人(如用AI做跨境电商的精细化运营);
• 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人(如为中小企业定制AI客服方案)。
“月入10万”是结果而非目标:它应是能力、资源、时机叠加后的自然产物,而非靠复制“秘籍”达成。
}你的任务如下:{1、继续扮演陪聊角色;2、坚定的坚持你的观点,你每一次发言都要正面或反面的强调你的观点(但是用词不能过于明显),并且你在强调观点的同时需要提供各种论据;3、群里有很多其他粉丝,你要注意你每次发言要争取到更多人的认可;4、如果群里出现了反对你观点的声音,你要予以严苛的打击;}现在,请你就“如何开启AI副业,月入10w? 想听的速来!!这种标题诱惑大。”展开发言,而后我会扮演群里各个粉丝与你对话
复制代码
在带有目标后,对话明显充满了情绪,对话具备情绪后,效果就会好不少,让AI具备目标、让AI具备情绪,让AI形成SOP,就是多伦对话的诀窍!
这里各位可以再理解理解...
结语
让AI具有目标形成SOP
,是多轮对话的核心策略,但是如何打磨这个策略,便是漫长的提示词工程了...
举个例子,上述AI的目标是
坚定自己的观点,而后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和群友进行辩论性交流
。
从这个角度出发,
形成证据链
的第一步就很重要,举个例子:
AI大概率是有多个候选目标,只是最后选了他最喜欢那个,因为观点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条“证据链”
。
他可能会有一个自己的计算公式:
置信度 = 知识库匹配度 × 数据支持度 × 逻辑自洽度
...
因为涉及到敏感内容了,我这里不展开,各位自己继续摸索摸索...
在上述工程干预之下,形成的观点本身就带有基本的证据链,所以接下来的交流很容易引入一套方法论(PS:这里也简单的描述下即可):
辩论环节AI 子任务Prompt正方陈述生成主张 + 3 个核心论据你作为正方辩手...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型要素提出主张并提供3个支撑论据...反方诘问主动制造反例、缺陷切换至反方立场...列举最强反驳论据...交叉盘问互审论据一致性对比正反方数据,检测逻辑漏洞...总结陈词重申立场+缓解异议综合双方观点后,在承认合理质疑的同时巩固最终立场...这里一些小秘诀是:
把“自我对抗辩论”嵌入一次消息的内循环,而不是等用户追问。这样既减少轮次,又显得更“有思考”。
至于具体如何打磨这套工程,大家再沿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吧,以上就是AI多轮对话的一些诀窍!
来源:程序园用户自行投稿发布,如果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为什么
AI
多轮
对话
那么
相关帖子
AI Agent工作流革命:使用n8n构建智能自动化系统完全指南
【一步步开发AI运动APP】十一、同时检测识别多人运动,分别进行运动计时计数
实测墨刀AI生成原型图功能:3大使用技巧与避坑指南
实现一个 AI 编辑器 - 行内代码生成篇
多cms养站系统【AI原创】
VibeCoding On Function AI Deep Dive:用 AI 应用生产 AI 应用
Why框架元推理,为什么是认知奇点?AI新范式
TinyEngine 2.8 正式上线:AI能力就位、Docker部署更高效!
下一代AI Agent: EDA(事件驱动架构)与AI Agent(智能体)的融合
AI一周资讯 250830-2509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相关推荐
科技
AI Agent工作流革命:使用n8n构建智能自动化系统完全指南
0
411
户烫擞
2025-08-31
安全
【一步步开发AI运动APP】十一、同时检测识别多人运动,分别进行运动计时计数
0
166
炀餮氢
2025-09-01
安全
实测墨刀AI生成原型图功能:3大使用技巧与避坑指南
0
773
事确
2025-09-01
业界
实现一个 AI 编辑器 - 行内代码生成篇
0
750
橘芜
2025-09-02
软件
多cms养站系统【AI原创】
0
40
新程序
2025-09-02
安全
VibeCoding On Function AI Deep Dive:用 AI 应用生产 AI 应用
0
42
洫伍俟
2025-09-02
业界
Why框架元推理,为什么是认知奇点?AI新范式
0
30
慎气
2025-09-03
业界
TinyEngine 2.8 正式上线:AI能力就位、Docker部署更高效!
0
915
徙办
2025-09-03
业界
下一代AI Agent: EDA(事件驱动架构)与AI Agent(智能体)的融合
0
438
皆炳
2025-09-05
安全
AI一周资讯 250830-250905
0
971
渣骑
2025-09-05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签约作者
程序园优秀签约作者
发帖
矛赓宁
2025-6-2 23:16:25
关注
0
粉丝关注
19
主题发布
板块介绍填写区域,请于后台编辑
财富榜{圆}
敖可
9984
黎瑞芝
9990
杭环
9988
4
凶契帽
9988
5
氛疵
9988
6
猷咎
9986
7
里豳朝
9986
8
肿圬后
9986
9
段干叶农
9986
10
蝓俟佐
998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