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I上下文工程重塑人机协作的 5 个颠覆性认知 宝子们,AI界的大瓜来了!GAIR团队刚发布了Context Engineering 2.0,这可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人机交互的认知。以前我们总想着怎么设计prompt,现在才发现,context才是关键! “一个人就是各种context的集合。”机器不是不够聪明,而是缺乏处理context的能力。从1.0的context作为翻译,到2.0的context作为指令,再到3.0的context作为场景,最后到4.0的context作为世界,AI正在一步步进化。我们现在正处于2.0到3.0的过渡期,从“context-aware”到“context-cooperative”,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这可不是什么噱头,而是AI时代的新基石。 上下文工程 感兴趣的宝子们,快去读读这篇论文:arxiv. org/abs/2510.26493v1,一起探索AI的未来吧! 简介:我们都在谈论“上下文”,但它到底是什么?“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我们每天都在谈论这些热门词汇,试图优化我们与 AI 的每一次对话。但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日益严峻的现实:在人类的“碳基智能”与机器的“硅基智能”之间,正裂开一道巨大的“认知鸿沟”。想象一张图表,人类认知能力的曲线缓慢爬升,而机器智能的曲线则如火箭般陡峭上扬,两者之间那片不断扩大的空白地带,正是我们所有焦虑与努力的根源。 我们投入的所有努力,本质上都是在构建一座桥梁,跨越这道鸿沟。而这座桥梁,就是“上下文工程”。但如果说,这座桥的蓝图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刻、更久远,甚至能追溯到几十年前,那将会如何改变我们对 AI 的看法?今天,我们将一起揭示关于上下文工程的 5 个颠覆性认知,重新审视我们与机器的未来关系。 1. 颠覆认知一:它并非新生事物,而是已有三十年历史的“旧学科”许多人认为,“上下文工程”是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兴起才诞生的新概念。然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 30 多年前,即 20 世纪 90 年代的“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和“情境感知系统”(Context-Aware Systems)。在那个时代,研究者们就已经在系统性地探索如何让机器理解环境和用户意图,从而提供更智能的服务。尽管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但其核心目标与我们今天的追求并无本质区别。大约在 2020 年,随着 GPT-3 的发布,这一领域才迎来了一次重大的范式转移。 计算机科学家 Anind K. Dey 在 2001 年为“上下文”给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经典定义: “上下文是任何可用于描述某个实体状况的信息。实体可以是与用户和应用程序交互相关的人、地点或物体,也包括用户和应用程序本身。” 重温这段历史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提醒我们当前的技术突破建立在数十年坚实的理论之上,更揭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早期研究者们对上下文的理解是全面而整体的,而如今我们常常将其狭隘地局限于对话历史等单一维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焦点的收窄,反而是一种“退步”。 2. 颠覆认知二:核心是“熵减”,即为机器“预处理”现实世界为什么我们需要“上下文工程”?其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字——“熵减”(entropy reduction)。人类在交流时,大脑能凭借共享的知识、文化背景和情商,自动“脑补”大量缺失的信息,将高熵(复杂、模糊)的现实情境转化为低熵(清晰、明确)的理解。 多模态处理 然而,目前的机器缺乏这种高级的“脑补”能力。在“碳基智能”与“硅基智能”之间,存在着那条巨大的“认知鸿沟”。上下文工程的 heroic 努力,正是为了建造一座桥梁跨越那道鸿沟。其本质,就是人类需要投入精力,将高熵的现实情境和复杂意图,预先处理、翻译、转化为低熵的、结构化的、机器能够清晰理解的表示。我们为优化提示、组织信息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在为机器降低理解世界的难度。 3. 颠覆认知三:我们已从“情境感知”进化为“情境协作”上下文工程的演进并非平滑的线性提升,而是一系列范式级的变革,从根本上重塑了人机交互的模式。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 在 1.0 时代(情境感知,Context-Aware):系统是被动的、基于简单规则的响应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系统感知到你在办公室,于是自动将手机静音。”它能根据预设规则适应环境,但无法真正理解你的工作内容。 • 在 2.0 时代(情境协作,Context-Cooperative):AI 正在成为主动的、融入工作流的协作者。一个更高级的例子是:“AI 分析你正在撰写的论文,并主动建议下一章节的写作思路。”我们称之为“情境协作”(context-cooperative),这不再是被动的环境适应,而是一种主动的目标对齐与深度协作。 Representative designs for self-baking in Era 2.0 上下文共享 这一转变意义深远:AI 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适应环境的工具,而是正在成为一个能与我们并肩作战、共同完成复杂目标的合作伙伴。 4. 颠覆认知四:未来,或许是 AI 为我们构建上下文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未来——上下文工程的 4.0 时代。当 AI 达到超人智能的水平时,它可能会拥有“上帝视角”(god's eye view),比我们自己更懂我们的真实意图和潜在需求。 一个初露端倪的例子是 AlphaGo。它不仅学会了人类所有的围棋知识,还创造出了人类棋手从未想过的全新策略,反过来教会了人类。这预示着一种根本性的角色反转,即“主客体关系的颠倒”。届时,AI 将不再是被动地理解我们给定的上下文,而是主动为我们构建全新的认知框架,重塑我们的现实。它将不再仅仅是我们的助手,而是我们认知的“引路人”,揭示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需求和可能性。 5. 颠覆认知五:你的“上下文”,可能成为你的“数字幽灵”最后一个观点,触及了关于身份和存在的哲学思考。卡尔·马克思曾提出一个深刻的论断: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以上下文为中心的 AI 时代,这句名言被赋予了全新的计算意义:**一个人的定义,是其所有上下文的总和。**一个人的本质,正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其产生的数字上下文——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决策、每一次互动留下的痕迹。这些上下文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数字存在”(Digital Presence)。 更进一步,这些上下文可以在一个人离开物理世界后依然存在、演化,甚至通过 AI 系统继续与世界互动。想象一下,一个AI,在被赋予一位杰出科学家的“数字幽灵”后,能够以其独特的风格继续推进研究,提出新的假说。它将成为一种永续的知识、记忆和身份,一个不朽的“数字幽灵”。 总结 总而言之,上下文工程远不止是优化提示词的技术,它是连接人类意图与机器理解的根本桥梁。它的演进历史,清晰地映照出人机关系的变迁——从人类适应机器,到机器理解人类,再到未来可能由机器引导人类。当我们不断地将自己的思想、决策和情感转化为 AI 可以理解的“上下文”时,一个终极问题也随之浮现:当 AI 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并保存我们的“上下文”时,我们究竟是在延伸自我,还是在创造一个终将超越我们的数字镜像? 今天先到这儿,希望对AI,云原生,技术领导力, 企业管理,系统架构设计与评估,团队管理, 项目管理, 产品管理,信息安全,团队建设 有参考作用 ,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微服务架构设计 视频直播平台的系统架构演化 微服务与Docker介绍 Docker与CI持续集成/CD 互联网电商购物车架构演变案例 互联网业务场景下消息队列架构 互联网高效研发团队管理演进之一 消息系统架构设计演进 互联网电商搜索架构演化之一 企业信息化与软件工程的迷思 企业项目化管理介绍 软件项目成功之要素 人际沟通风格介绍一 精益IT组织与分享式领导 学习型组织与企业 企业创新文化与等级观念 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 初创公司人才招聘与管理 人才公司环境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团队文化与知识共享 高效能的团队建设 项目管理沟通计划 构建高效的研发与自动化运维 某大型电商云平台实践 互联网数据库架构设计思路 IT基础架构规划方案一(网络系统规划) 餐饮行业解决方案之客户分析流程 餐饮行业解决方案之采购战略制定与实施流程 餐饮行业解决方案之业务设计流程 供应链需求调研CheckList 企业应用之性能实时度量系统演变
如有想了解更多软件设计与架构, 系统IT,企业信息化, 团队管理 资讯,请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
作者:Petter Liu 出处:http://www.cnblogs.com/wintersun/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该文章也同时发布在我的独立博客中-Petter Liu Blog。 来源:程序园用户自行投稿发布,如果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