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
学说名称人物或学派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弗洛伊德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阿德勒深层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新弗洛伊德学派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荣格上述心理学学派的共同点在于理解人的行动时,都使用了无意识(unconsciousness)这个概念(阿德勒学派渐渐淡化了这一点),但是学派间的差异还是相当大的
1. 精神分析
摘要
- “无意识”概念弗洛伊德最早给出了神经症是怎么(How)产生的原理分析(癔症研究病例——安娜的病例)。 明确了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在安娜的例子中,早已被忘掉的记忆,在催眠状态下,事情又浮现到意识层面。事实让我们无法否认无意识心理过程的存在。人的心理过程仅仅依靠意识的过程无法形成完结的系列,我们不得不容忍心理机能中没有显现到意识领域的那些内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研究不仅适用于癔症,在探求其他的神经症、梦、催眠、日常的失误行为等现象的过程中,新的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发现。
- 法国学派和德意志浪漫派
- 法国学派:特有的明晰理性明确地记录、分析癔症的病理现象。
- 德意志浪漫派:对人性一元性思考的风潮。追求,甚至依赖这一点的态度贯穿始终。关注人的心灵、凝视人的内心等等,比起自然科学,更让人感觉包含着半神学、半哲学的色彩。
- 弗洛伊德理论的思辨色彩
- 什么是弗洛伊德的“思辨色彩”:面对作为对象的人,通过以主体参与进去的方式而把握到具体的人格形象,并努力地将其嵌入某一种理论框架。
- 如何形成:德意志浪漫派的影响。弗洛伊德的学说是法兰西的理性与德意志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
- 意义:开辟了通向心理治疗的道路。在法兰西盛行的对病理现象透彻观察的基础上,加上了德意志式的对事象一元性解释的努力,对人的发展可能性(引申为心理治疗的可行性)的不懈追求,甚至可以称为“黑暗中的乡愁”的浪漫主义态度,才有了弗洛伊德学说的诞生。
- 弗洛伊德理论的两面性
- 极力将现象学的事象装进客观科学的框架
- 弗洛伊德学说两面性当中的合理主义部分在美国得到重视与发展,而具有现象学意义的部分则由欧洲继承下去。
- 在美国,强调合理主义的一面,弗洛伊德所用到的生理学框架遇到困难。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人不再拘泥于寻找身体、生理上的关系,而将视野渐渐扩大到社会的和文化性的因素,以求维护其合理性。沿着弗洛伊德合理主义的路线走下去,浪漫主义的色彩就渐渐淡化了
- 弗洛伊德理论和荣格理论的浪漫主义色彩
- 弗洛伊德对德意志浪漫主义做了一个折射,以强烈的悲观主义的外观出现。弗洛伊德学说过于强劲的穿透性毫不客气地剥去了人的伪装。
- 弗洛伊德给浪漫主义加上了一定角度的折射,而荣格则贯彻着浪漫主义的原型。荣格通过将视线深入到内心世界(意象、象征的世界)而保持着浪漫性,作为“心理现象学”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笔记
- 今天我们在实际临床现场深切感受到其重要性的 “无意识” 概念,因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细心研究的基础上,以过人的胆识大力主张,才得以面世。
- 无意识的概念,弗洛伊德最早给出了神经症是怎么(How)产生的原理分析
- 弗洛伊德和维也纳的执业医生布洛伊尔(Breuer, J. , 1842——1925)共同发表的癔症研究病例:安娜的病例
- 弗洛伊德心理外伤理论(psychic trauma theory)得以成立
- 在癔症发病的根源之处存在着心理外伤体验。本来应该随着自身体验发散掉的能量,因为发散的路径被阻塞,积淤产生了病症。弗洛伊德:“用完全明白的方式唤起对形成诱因的事象的回想,因而成功地唤醒了伴随诱因的情感,随后患者自己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该事象,并将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相应的症状随即消失,从此不再出现。”
- 将滞留(retention)的能量发散出去,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因此产生了滞留型癔症的概念,催生了被称为净化法、精神发泄法(catharsis)的治疗方法,它们成为神经症实际治疗方法中的首创,具有深刻的意义
- 明确了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在安娜的例子中,早已被忘掉的记忆,在催眠状态下,事情又浮现到意识层面。事实让我们无法否认无意识心理过程的存在。
- 人的心理过程仅仅依靠意识的过程无法形成完结的系列,我们不得不容忍心理机能中没有显现到意识领域的那些内容
-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研究不仅适用于癔症,在探求其他的神经症、梦、催眠、日常的失误行为等现象的过程中,新的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发现。
- 弗洛伊德理论的思辨色彩
- 法国学派:特有的明晰理性明确地记录、分析癔症的病理现象。
- 弗洛伊德则加上了他在心理结构论中显示出的思辨色彩,从而开辟了通向心理治疗的道路。
- “思辨色彩”:面对作为对象的人,通过以主体参与进去的方式而把握到具体的人格形象,并努力地将其嵌入某一种理论框架。
- 弗洛伊德内心的思辨倾向如何形成不得不考虑到德意志浪漫派的影响。弗洛伊德的学说是法兰西的理性与德意志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
- 当时德意志学派中一直流淌着一种对人性一元性思考的风潮。追求,甚至依赖这一点的态度贯穿始终。关注人的心灵、凝视人的内心等等,比起自然科学,更让人感觉包含着半神学、半哲学的色彩。
- 浪漫主义潮流以伊德拉为终结,以后荡然无存。从此重点放在身体方面的精神病理学开始昌盛。
- 在法兰西盛行的对病理现象透彻观察的基础上,加上了德意志式的对事象一元性解释的努力,对人的发展可能性(引申为心理治疗的可行性)的不懈追求,甚至可以称为“黑暗中的乡愁”的浪漫主义态度,才有了弗洛伊德学说的诞生。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随处残留着思辨的色彩,并且有着心理治疗理论的崇高价值。
- 弗洛伊德对德意志浪漫主义做了一个折射,以强烈的悲观主义的外观出现。弗洛伊德学说过于强劲的穿透性毫不客气地剥去了人的伪装。
- 荣格:“发掘灵魂的工作呈现出真正的下水道工程的样子,一点都不奇怪。正因为弗洛伊德伟大的理想主义者的特性,他才有可能把毕生贡献给不洁的事业。”
- 弗洛伊德给浪漫主义加上了一定角度的折射,而荣格则贯彻着浪漫主义的原型。
- 弗洛伊德的两面性——极力将现象学的事象装进客观科学的框架。
- 弗洛伊德学说两面性当中的合理主义部分在美国得到重视与发展,而具有现象学意义的部分则由欧洲继承下去。
- 在美国,人们强调了精神分析的合理主义一面,但弗洛伊德所用到的生理学框架则遇到困难。弗洛伊德欲将自己的学说与客观事象结合,在寻找生理学依据时提出的“阴茎嫉羡”和“阉割焦虑”等重要概念,在美国被当做相当具体的事实,反而找不到合理的依据,难以得到学界认可
- 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人不再拘泥于寻找身体、生理上的关系,而将视野渐渐扩大到社会的和文化性的因素,以求维护其合理性。沿着弗洛伊德合理主义的路线走下去,浪漫主义的色彩就渐渐淡化了
- 相对而言,可以说荣格通过将视线深入到内心世界(意象、象征的世界)而保持着浪漫性,作为“心理现象学”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2. 性的理论
- 弗洛伊德的心理外伤理论,短时期甚至没逃脱被它的发现者抛弃的命运
- 患者的叙述中发现了不符合事实的部分(例:患者讲述的性外伤并没有发生过)
- 即使唤醒了某个外伤经验,症状并没有简单地就此消失
- 唤醒一个外伤体验,并不简单地让症状就此消失
- 弗洛伊德认为症状并不单独地存在于内心,而是由互相有关联的经验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在中间形成一个核心。逼近核心能够唤起相同类型的外伤经验,但没走到核心时问题得不到解决。
- 形成核心的东西具有性的性质,对患者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时常处于压抑状态(repression),因而对将其意识化表现出明显的抵抗(resistance)
- 癔症因自我防卫而形成,并引进了精神分析疗法中重要的概念:压抑和抵抗
- 患者根本不存在的性的外伤,就可以解释为人无意识中的愿望发出的空想
- 因不安症状发作而苦恼的年轻妇女的例子
- 父母不幸的婚姻,给了女儿(患者)在家里取代母亲占有稳定地位的空间。对这个患者来说,自己才是父亲合适妻子的想法无疑只是空想。
- 看到父亲对其他女性显示出兴趣时,空想受到激励冲击,最初的神经症症状发作
- 癔症的症状意义非常明确:
- “喉咙里像堵着什么东西”说明突然产生的激烈情感波动,对她来说是“无法下咽”的
- 意识领域内的感情对父亲的死感到无上的悲痛,但为此而欢喜的无意识存在于她心底的暗流中。实际上,正像无意识所高兴的那样,父亲去世后,患者的症状治愈了。
- 结婚后,作为妻子、母亲登上幸福的顶峰时,症状再度来临
- 性理论解释:
- 患者基本上没有成熟到能够脱离父亲的影响,完全获得自由
- 神经症背后存在着患者的乱伦心理机制
- 神经症的原因是患者幼儿期对父亲产生的爱情关系以及与丈夫之间的感情纠葛
3. 权力动机
- 相对于弗洛伊德的性的理论,阿德勒提出:驱动人的基本原动力在于“权力动机”(will to power)。
- 患者在每一个场面都不断地努力试图占据权力者的座位。不择手段地占据别人上风的企图,用阿德勒的说法就是这个女性不懈的“男性的主张”(masculine protest)
- 从“权力动机”的角度来看,爱和善行都不过是为取得权力使用的手段。
- 对父亲表示出的温柔,不过是从母亲手中争夺权力的手段而已。作为证据,她在接到父亲死亡的消息时爆发出无法抑制的笑声
- 但不意味着患者意识内曾有过强烈权力欲望的作用,她在听到父亲的死讯时感受到深切悲痛就是证明
- 但是意识背后发出的歇斯底里式的狂笑,可以说是产生于意识无法触及的无意识领域的动因(权力动机)带来的症状
- 患者最初显示出神经症症状的原因在于父亲对其他女性表现出兴趣,也就是说患者认识到父亲的内心有着她无法支配的领域。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她又找不到其他方法来控制父亲。
- 即使找不到合理的方法,依然有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就是神经症。仔细想想,这真是一个能够支配别人的好方法。
- 突然发作的呼吸苦难,使一家人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叫来医生也找不出病因。痛苦的症状吸引着大家的同情。该过程中,病人体验到所有人围着自己转的感觉。
- 患者母亲的神经症,可能也来源于感受到丈夫的内心存在着自己“无法支配的领域”
- 这个计划总是在父亲居家时实施,而且总能成功。随着父亲突然死亡,行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症状也就消失了
- 和意大利人之间的恋情,也随着出现了能让她回想起父亲男性力量的情形,被她打上了终止符
- 当丈夫把注意力放到家庭之外,被忘却的神经症手段再次开始发挥作用,试图恢复自身的支配力量。
- 案例从弗洛伊德的性冲动得到了说明,用“权力动机”也能给出完美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是所有问题根源的性,在阿德勒看来不过是实现权力欲望的手段。反过来对弗洛伊德来说,人的支配欲望也可以解释为性欲的一种。
-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不同之处的另一点:
- 弗洛伊德:
- 弗洛伊德对症状做出合适的解释,是沿着患者生活的经历,用过去存在的乱伦愿望来解释神经症的因果关系。面对某一种症状,弗洛伊德引导患者回忆关于这个症状能想起过去的什么事情,或者初次出现症状时有没有什么能够回想起的事情,注意力在患者的过去。
- 阿德勒:
- 阿德勒则把症状当做一种具有目的性的设定(teleological arrangement)放入与未来的关联当中。面对某一种症状,阿德勒则引导患者去想:如果没有眼前的这些症状,你会去做什么?把着眼点放在患者对未来的态度。当患者明白“如果没有神经症的话,自己最想做什么”以后,再继续追究下去:患者是否为逃避这个想做的事情才躲到神经症里?当现实中出现患者无法支配的状况时,患者哪怕耽于空想的世界也要试图去占据权力之位,正是为了这个动机才巧妙地设置了神经症。让患者意识到这一点,是阿德勒的主要治疗方法。
- 阿德勒在与未来的关联中看待症状的态度,相当于将“Why”置换为“For what”。这种置换切断了人们对因果律的强烈执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第一章讲到的现象学的逼近法也有关联。
- 荣格的态度
- 没有正面反对两人的学说,对这两位巨人在性和权力两条不同的道路上探求人类心理阴暗的一面、在无意识的世界中努力寻找着什么的行为,一直有着很高的评价。只是,荣格在认可这些“下水道工程”的必要性的同时,努力在寻找无意识黑暗当中的光明
- 为什么弗洛伊德专注于性欲?比起很明显的接近生理欲望的食欲和睡眠欲望,性欲正像是兼顾了生理和心理的两个方面,既有很深的生物学基础的一面,又有和人的心理密切关联的一面,这是最应该受到关注的动因。
- 荣格一贯把握住事态处于两个极端的两面并努力接纳全貌的态度。但要注意到一点,荣格并不是思辨性地思考作为阴暗面的对立面一定存在着光明,而是立足现实中存在的心理现象一直实际体验者事物的两个极端。因此,不仅仅是性和权力动机,荣格在涉及人类深层意义的宗教性时,论述均以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为前提。
- 荣格没有企图否定弗洛伊德学说的阴暗面,反倒是以与弗洛伊德学说共存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思想,荣格的乐观论应该说是以认可弗洛伊德学说中人的阴暗部分为基础。
- 没有对光明与黑暗错综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妄谈自性实现,非常危险。
- 对完全相同的现象可以有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两种不同的解释。荣格认为需要思考人的基本态度的问题,也就是说,面对相同的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这个观点后来发展成为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总结
理论概括弗洛伊德的理论+ 心理外伤理论:在癔症发病的根源之处存在着心理外伤体验。本来应该随着自身体验发散掉的能量,因为发散的路径被阻塞,积淤产生了病症。弗洛伊德:“用完全明白的方式唤起对形成诱因的事象的回想,因而成功地唤醒了伴随诱因的情感,随后患者自己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该事象,并将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相应的症状随即消失,从此不再出现。”
+ 弗洛伊德认为症状并不单独地存在于内心,而是由互相有关联的经验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在中间形成一个核心。逼近核心能够唤起相同类型的外伤经验,但没走到核心时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核心的东西具有性的性质,对患者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时常处于压抑状态(repression),因而对将其意识化表现出明显的抵抗(resistance)。癔症因自我防卫而形成,并引进了精神分析疗法中重要的概念:压抑和抵。
+ 非常重视性的冲动,专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 弗洛伊德对症状做出合适的解释,是沿着患者生活的经历,用过去存在的乱伦愿望来解释神经症的因果关系。面对某一种症状,弗洛伊德引导患者回忆关于这个症状能想起过去的什么事情,或者初次出现症状时有没有什么能够回想起的事情,注意力在患者的过去。阿德勒的理论+ 驱动人的基本原动力在于“权力动机”
+ 爱和性都是实现权力欲望的手段
+ 阿德勒则把症状当做一种具有目的性的设定(teleological arrangement)放入与未来的关联当中。面对某一种症状,阿德勒则引导患者去想:如果没有眼前的这些症状,你会去做什么?把着眼点放在患者对未来的态度。当患者明白“如果没有神经症的话,自己最想做什么”以后,再继续追究下去:患者是否为逃避这个想做的事情才躲到神经症里?当现实中出现患者无法支配的状况时,患者哪怕耽于空想的世界也要试图去占据权力之位,正是为了这个动机才巧妙地设置了神经症。让患者意识到这一点,是阿德勒的主要治疗方法。
+ 阿德勒在与未来的关联中看待症状的态度,相当于将“Why”置换为“For what”。这种置换切断了人们对因果律的强烈执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第一章讲到的现象学的逼近法也有关联。荣格的态度+ 没有正面反对两人的学说,对这两位巨人在性和权力两条不同的道路上探求人类心理阴暗的一面、在无意识的世界中努力寻找着什么的行为,一直有着很高的评价。只是,荣格在认可这些“下水道工程”的必要性的同时,努力在寻找无意识黑暗当中的光明
+ 荣格一贯把握住事态处于两个极端的两面并努力接纳全貌的态度。但要注意到一点,荣格并不是思辨性地思考作为阴暗面的对立面一定存在着光明,而是立足现实中存在的心理现象一直实际体验者事物的两个极端。因此,不仅仅是性和权力动机,荣格在涉及人类深层意义的宗教性时,论述均以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为前提。
+ 荣格没有企图否定弗洛伊德学说的阴暗面,反倒是以与弗洛伊德学说共存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思想,荣格的乐观论应该说是以认可弗洛伊德学说中人的阴暗部分为基础。
+ 对完全相同的现象可以有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两种不同的解释。荣格认为需要思考人的基本态度的问题,也就是说,面对相同的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这个观点后来发展成为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来源:程序园用户自行投稿发布,如果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
|
|
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