叟减
昨天 05:07
1. 早期自动机器与机械奇迹
1.1.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史交织着神话传说、艺术创造、科技创新和人类永恒的好奇心
1.2. 从最初模仿生命的机械装置,到现代精密的人形机器人,这段历程折射出人类通过创造来认知自我的执着追求
1.3. 人类对复刻自身形态与机能的热忱可追溯至数千年前
1.4. 亚历山大里亚的希罗(公元1世纪)是早期自动机器的先驱
1.5. 从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对机械生命的研究再度兴起
1.6. 奠定了机械学和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而这些原理在数百年后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学领域
2. 机器人技术的演进
2.1. 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机械化浪潮
- 2.1.1. 蒸汽机与自动织布机彻底改变了生产方式,为现代机器人技术奠定了基础
- 2.1.2. “机器人”这一术语直到20世纪才正式出现
2.2. 1920年,卡雷尔·恰佩克在戏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首次使用“robot”一词(该词源自捷克语“robota”,意为苦役)
- 2.2.1. 该戏剧探讨的工业化、人性异化与人工生命伦理等议题,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2.3. 1954年,乔治·德沃尔发明了首台可编程机械臂尤尼梅特
2.4. 20世纪60—70年代是探索实验的黄金期
- 2.4.1. 1966年,斯坦福国际研究所开发的Shakey机器人成为首个具备行动推理能力的移动机器人
- 2.4.2. 川崎和发那科等企业将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工程师不仅注重机器人的功能实现,更追求形态美感,从而推动了人形外观与运动机器人的研发进程
2.5. 20世纪80年代,微处理器与传感器的应用使机器人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 2.5.1. 麻省理工学院罗德尼·布鲁克斯团队开发的Genghis机器人,展现出昆虫式运动与应激行为特征,引领了基于行为的机器人研究潮流
2.6. 个人电脑、互联网与AI的兴起开辟了新的应用方向,机器人开始进入家庭、医院与娱乐场所,为当代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3. AI的诞生
3.1. AI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如何让机器人执行那些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务
3.2. 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被视为AI诞生的标志
3.3. 早期的AI研究主要聚焦在符号推理和问题解决领域
- 3.3.1. 逻辑理论家(Logic Theorist)和一般问题解决器(General Problem Solver)等程序的出现表明,机器可以通过操纵符号来解决数学证明问题
- 3.3.2. 当时计算能力的限制以及人类对自身认知理解的不足,阻碍了AI的发展
3.4. 20世纪80年代,专家系统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决策能力的AI程序
3.5. 1997年,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深蓝”计算机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展现了AI的巨大潜力
3.6. 真正具有自主性的机器人,需要具备感知环境、从经验中学习并做出决策的能力,而这些正是AI的核心要素
3.7. AI的发展为人形机器人赋予了认知能力,使机器从单纯的可编程工具转变为能够适应环境并自主学习的实体,这是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关键一步
4. 人形机器人先驱者
4.1.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那些勇于突破技术与想象界限的先驱者
4.2. 早稻田大学WABOT项目
- 4.2.1. 0世纪70年代,加藤一郎教授团队研制出首个全尺寸智能人形机器人WABOT-1,它具备行走、抓握和日语对话能力
- 4.2.2. 1984年推出的WABOT-2,能像人类一样灵活地弹奏钢琴
4.3. 汉斯·莫拉维克
- 4.3.1. 作为移动机器人和AI领域的先驱,莫拉维克于20世纪80年代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重点是机器人的空间理解
- 4.3.2. 他提出的关于机器人进化和AI未来的理论,对技术发展和关于机器智能的哲学讨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4. 罗德尼·布鲁克斯
- 4.4.1. 在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斯以基于行为的机器人技术挑战了传统的AI方法
- 4.4.2. 其开发的包容式架构强调与现实世界的互动,而非符号推理
- 4.4.3. 这推动了Cog和Kismet等机器人的研发,它们探索了人类感知与社会互动机制
4.5. 辛西娅·布雷齐尔
- 4.5.1. 作为布鲁克斯的学生,她开创了社交机器人领域的研究
- 4.5.2. 其作品Kismet通过表情与情感反应研究人机交互,为社交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6. 森政弘
- 4.6.1. 他因在1970年提出“恐怖谷”假说而闻名,研究了人类根据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而对机器人产生的情感反应
- 4.6.2. 这项研究对人形机器人设计具有深远影响,强调在仿生特征设计中保持平衡的重要性
4.7. 石黑浩
- 4.7.1. 作为当代机器人领域的代表人物,石黑浩以研制高度逼真的仿生机器人而闻名,其中包括以自己为原型打造的复制机器人
- 4.7.2. 他的研究模糊了人类与机器的界限,引发了关于身份认同、意识本质以及“何以为人”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5. 突破性项目与原型
5.1. 本田阿西莫(2000年)
- 5.1.1. “先进创新移动机器人”阿西莫堪称行业标杆,具备行走、奔跑、爬梯、人脸识别与语音识别能力,展现了运动控制与交互技术的完美融合
- 5.1.2. 阿西莫成了全球机器人技术的形象大使
- 5.1.2.1. 其友好的设计和强大的功能改变了公众对机器人的看法,让人们将机器人视为有益的伙伴,而非冰冷的机器
- 5.1.3. 在技术层面,阿西莫推动了执行器设计、控制系统和AI融合方面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后续的机器人设计,还为假肢和人类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 5.1.3.1. 在运动控制方面:通过复杂的算法协调肢体运动,以适应地形变化
- 5.1.3.2. 在环境感知方面:搭载传感器与视觉系统,能够识别人体姿态与移动物体
- 5.1.3.3. 在自主行为方面:具备低电量自动充电功能,执行任务无需持续指令
- 5.1.3.4. 在多语言交互方面:支持多国语言,提升全球适用性
- 5.1.4. 挑战与局限
- 5.1.4.1. 高昂的生产成本和专业的维护要求,阻碍了它的大规模推广
- 5.1.4.2. 其交互行为是预先编程设定的,这限制了它实现真正的自主性
- 5.1.5. 2018年,本田公司宣布停止对阿西莫机器人的研发,转而将相关技术应用于更具实用性的领域,如老年人护理和灾害响应
- 5.1.6. 阿西莫体现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和人类中心设计的融合
- 5.1.6.1. 它证明了持续创新的力量,并激励了一代代工程师和机器人学家继续探索人形机器人的前沿领域
5.2. 索尼QRIO(2003年)
- 5.2.1. 作为娱乐机器人,它具备跳舞、语音识别、社交互动等能力
5.3. 波士顿动力阿特拉斯(2013年)
- 5.3.1. 以惊人的敏捷度和平衡性而闻名,可穿越崎岖地形、完成后空翻动作、负载重物,其开发主要面向搜救任务
5.4. 软银佩珀(2014年)
- 5.4.1. 作为首款社交机器人,它能解读人类情绪,与人们进行对话交流
- 5.4.2. 它主要应用于零售与服务业,凭借亲民设计拓宽了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5.5. 汉森索菲亚(2016年)
- 5.5.1. 以逼真的外观与出色的表现力获得国际关注,搭载了先进的AI算法,可进行深度对话
- 5.5.2. 它甚至还获得了沙特阿拉伯公民身份,这一象征性举动引发了关于机器人权利和人格的广泛讨论
5.6. 敏捷机器人公司Digit(2019年)
- 5.6.1. 作为双足物流机器人,它能搬运包裹和自主导航,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商业领域的实际应用
来源:程序园用户自行投稿发布,如果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
|
|
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