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 Dify 主仓提交代码数第七位的贡献者,梁博文过去两年做了大量 VDB 对接、自动化测试、RAG 流水线、Function Calling、CLI 与 SDK 的优化等 AI 应用相关工作。今天不谈晦涩代码,只谈我们踩过的坑、看到的趋势以及 OceanBase 为什么成了我们眼中“被低估的生产级基座”。 01. Dify 之于 Agentic AI
Agent 构建模式:低代码(Low-code)还是高代码(High-code)?
在探讨 AI Agent 应用时,存在持续大量的相关讨论,例如 Agent 与 Agentic 的关系、工作流 Workflow 的构建方式、Agent 构建模式应该是低代码还是高代码等。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构建 AI Agent 应用的关键点呢?从 AI Agent 的发展趋势可以略知一二。最大的区别就是从原来单个无状态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更有符合上下文的、有状态的、间接的、直接性复杂问题上下文,然后进行循环,分解、行动、决策、循环。
综上所述,构建 Agent 的关键因素是如何将相关能力转化为可交付、可扩展的产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通过产品化,Dify 能够更有效地将 AI 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这也是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用户基础和更高市场接受度的真正原因。
Agent 转变 - AI Agents vs Agentic AI
理论说再多,不如一场实战。康慨老师基于实际问题做了一个极具社会意义的应用:对话式心理评估量表。 痛点:传统的戒毒矫治,依赖心理量表(高效但信息单一)和心理咨询(信息丰富但极耗时)。我们希望用 AI 融合两者优点。 解决方案:我们打造了一个对话式 AI,它能像心理咨询师一样,通过自然对话来完成量表评估。
在传统戒毒工作的矫治环节中,获取戒毒人员的信息和背景有心理测评量表和心理咨询(个别谈话)两种方法。量表测试便捷高效,很短时间即可完成,但获取信息单一,评估效果较差;个别谈话获取信息量大,评估效果较好,但费事费力,通过需要1个小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尝试将大语言模型等 AI 新兴技术与日常戒毒日常工作深度融合,开发对话式量表,融合量表测试的结构化、可量化优势与个别谈话的丰富语境信息,实现更加准确且高效的测评方法。 业务数据处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