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1 年诞生至今,IoTDB 始终围绕“管数”与“用数”两大核心维度持续演进。
在“管数”层面,IoTDB 完成了从工业时序数据库到分布式架构的发展,继而成功构建端边云协同能力,并于 2024 年登顶国际权威榜单。
乔嘉林博士认为,针对工业监控场景,数据价值随时间推移逐渐递减;而在 AI 驱动的智能分析时代,数据价值维度呈现多元化特征——反映设备状态、运行特性及工况特征的数据,无论新旧均可能成为高质量数据和关键分析对象。这种分析需求具有显著的大规模随机访问特性,让高效、可靠的数据基建成为了工业系统更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用数”层面,IoTDB 通过多项创新技术帮助用户充分释放数据价值。系统提供了持续查询语法和专门的质量库,确保分析数据质量。团队在 2023 年推出的 AI in SQL 功能,将人工智能能力深度集成到数据库内核中,而最新研发的内置时序大模型,更进一步让用户能够直接在数据库内完成复杂的时序数据建模与预测分析。
02 IoTDB 2.0 建立坚实数据基建
(1)树表双模型:写入灵活、查询丰富
乔嘉林博士指出,工业数字化转型初期,重点集中于数据的快速采集与统一管理。为此,IoTDB 针对工业设备层级提供树模型建模方式,使 OT 人员能够无缝将物理世界的数据组织结构映射至 IoTDB 中。
而随着工业数字化建设更加强调数据的规模化分析与利用,传统方案中 OT 实时监控与 IT 离线分析往往割裂,依赖高成本的 ETL 流程进行数据迁移与重整,效率受限。因此,IoTDB 2.0 致力于打破这一壁垒:通过引入表模型与关系 SQL 语言满足 IT 领域用户的分析习惯,同时实现树模型(OT 域)与表模型(IT 域)的深度融合与无缝衔接,推动两域数据能力的统一。
树表双模型的具体能力分为视图与实体两部分。视图方面,当数据接入时,IoTDB 2.0 可以采用树形结构进行数据组织和建模;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时,系统允许用户通过简单的 SQL 语句在原始数据树上创建虚拟表视图。这一创新设计既不需要额外存储空间,又能实现树模型与表模型的自然映射。OT 侧的数采人员可以继续基于熟悉的树形结构进行数据操作,而 IT 侧的分析人员则能够直接使用标准 SQL 进行高效分析,实现了工业数据系统中 OT 与 IT 的深度融合。
IoTDB 联合航天巨恒与北科大集成系统控制器,该控制器专为钢铁热轧产线及交通等实时控制场景设计,核心优势在于采用国产 CPU 并实现微秒级实时控制。在钢铁热轧等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工业场景中,系统支持微秒级全量数据采集,将原始数据实时存储于端侧板卡并同步上传,有效解决了传统端侧设备仅能执行控制指令而无法储存数据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