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5 日,2025 时序数据库技术创新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收获强烈反响。本次大会以「下一站:DB + AI」为主题,汇集了超 30 位大咖嘉宾,学术界权威专家、企业代表、开发者围绕时序数据库 Apache IoTDB 的自研技术成果与应用落地实例,探讨工业物联网领域如何借助 AI 技术与数据库融合驱动智能化升级。
我们邀请到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王建民教授参加此次大会,并做主题报告——《AI 时代,从“采数”到“用数”的跨越》。以下为报告核心内容总结。
01 AI 时代带来软件开发范式革命
王建民教授指出,当前 AI 时代数据库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数据价值挖掘的跨越式发展,引用大会上孙院士(中国工程院孙家广院士)的观点,认为评判一个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用户用得好不好”,这一观点为后续演讲奠定了基调。
王建民教授提到 OpenAI 创始成员、特斯拉前 AI 总裁安德烈·卡帕斯的观点,深入剖析了 AI 时代软件开发的三大演进阶段。软件 1.0 时代以传统编程语言为基础,从汇编到 C、Java、Python 等高级语言,完全依赖程序员编写算法;软件 2.0 时代则以大模型为核心,通过数据训练和参数化实现智能推理;而软件 3.0 时代,则实现了用自然语言提示词直接生成软件的革命性突破。
王建民教授特别强调,这三个阶段并非简单的线性替代,而是呈现出并存共生的生态格局,指出这种变革使得"人人都是程序员,人人都是创造者"正在成为现实,极大地拓展了软件创新的可能性边界。
在探讨 AI 对计算机学科的影响时,王建民教授提到了 MIT 教授塞缪尔·马登的研究成果,指出虽然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架构(如硬件设备、系统类型等)保持相对稳定,但应用层面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计算范式从 CPU 向 GPU 迁移,操作系统从单进程向并行集群演进,AI 技术正在重塑整个应用开发生态。王建民教授认为,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整个学科范式的重构,将为计算机科学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王建民教授系统梳理了工业数据的三大核心来源:首先是智能终端数据,如飞机、储能设备等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时序数据;其次是企业信息化数据,包括 CAD 系统数据、客户终端数据等;第三类是互联网跨界数据,涵盖气候、地理、环境等方向。
他特别以波音公司的理念为例,强调数据在制造流程中的核心地位,数据能够支撑赋能生产、管理流程,并指出工业数据来源广泛,通过 IT 和 OT 的融合,多源异构数据能够有效整合,为生产优化、质量管控等关键业务场景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