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可是人家才不要管你的死活啊魂淡!你到月给开工资就好了。” Clark 从员工们藐视的眼神光里读出了他们的心声。
“好吧。。。”,Clark 摸了摸唏嘘的胡茬,“既然出来混都是为钱,我们就搞浮动工资!” 就像歌里唱的——
要想马儿快快跑,前面吊捆草,后面鞭子抽!
这是多么直觉、普适的招儿啊!Clark 忍不住有点小激动起来,似乎马上就要找到把人改造成螺丝钉的感觉了。但是——当 Clark 真正想要着手实施的时候,就发现这里的“但是”真是不少——
1. Clark 总不能像训狗那样,手里拿着一摞钞票,看见谁激情洋溢地写了100行代码,就塞给谁一张百元大钞;谁要是刷微博超过10分钟、打了个盹或是跟女盆友聊微信就冲过去给他一个大嘴巴——他首先需要一个科学的、综合的、严谨的量化考核标准。且不说这事儿本身就是个很费时费力的工作,就算你做得很到位了——咱们看看量化做得很好很透明的NBA——每个球员每场比赛的篮板数、抢断数、得分、助攻、失误等等重要指标都被精确地统计出来记录在案。但是有的人擅长防守,进攻的时候就是个打酱油的;有的人篮板抢的非常好,得分却从来也超不过个位数……怎么衡量每个人对球队的贡献谁大谁小?有聪明人设计了计算“球员效率”的方法,把所有单个指标乘以一个系数再加和,谁大谁的效率就最高。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每个赛季效率最高的球员几乎都不是赚的最多的,甚至也不是大家评价最高的。即使是有百年历史的NBA,量化考核也只是评价球员的一个重要参考而已,很难想象球队的经理会只看每个球员的数据来决定他的工资和奖金。量化考核总会丢失一些重要的东西——是谁在总决赛最后一秒出手力王狂澜?是谁在季后赛第一轮大打出手导致球队3/5的主力队员被禁赛?又是谁在大家心灰意冷的时候一记大力劈扣引爆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