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首页 业界区 业界 Kubernetes Service详解:实现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 ...

Kubernetes Service详解:实现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

骆贵 昨天 09:55
1.jpeg

1. Service概念引入

  k8s之部署Deployment章节我们介绍RS以及Deployment,Deployment提供了pod的管理方式,以及通过副本控制器RC保证集群中pod的数量保持为指定数量。同时Deployment还提供了相关升级、回滚、更新速度、灰度发布等功能。那么pod之间怎么进行访问呢?在之前我们提过k8s之间的node网络是互通的,同时它里面的pod网络也是互通的,相关结构如下图所示(暂时可以不需要理解里面的service,看得懂通过curl ip即可):
graph TD    %% 定义节点和 Pod    subgraph NodeA["NodeA (192.168.1.10)"]        direction TB        PodA["odA        IP: 10.244.1.5        Port: 8080"]         PodX["odx        IP: 10.244.1.x        Port: xx"]     end    subgraph NodeB["NodeB (192.168.1.11)"]        direction TB        PodB["odB        IP: 10.244.2.8        Listens: 8080"]    end    %% 定义 Service    Service["Service: podB-service    ClusterIP: 10.96.xx.xx    Port: 80 → targetPort: 8080"]    %% 正确通信路径 —— PodA → PodB    PodA -->|✅直接访问 Pod IP
curl http://10.244.2.8:8080</br>| PodB    %% 推荐路径 —— PodA → Service → PodB    PodA -->|✅推荐:通过 Service
curl http://podB-service:80</br>| Service    Service -->|自动负载均衡| PodB    %% 错误路径(虚线 + 红色风格)    PodA -.->|❌通常无效
curl http://192.168.1.11:8080</br>| NodeB    PodA -->|✅显式设置
curl http://192.168.1.11:8080</br>| NodeB    %% 添加说明注释    classDef node fill:#e0f7fa,stroke:#0097a7;    classDef pod fill:#fff9c4,stroke:#fbc02d;    classDef svc fill:#c8e6c9,stroke:#388e3c;    classDef invalid stroke:#f44336,stroke-dasharray: 5 5;    class NodeA,NodeB node    class PodA,PodB pod    class Service svc    class NodeB invalid  在集群中,pod可以通过指定podB的ip以及端口进行访问。比如说,应用A访问应用B,我们可以配置应用A中请求地址便可以进行访问,但是如果pod挂了呢?通过上一章节的介绍,我们知道pod挂了之后,会重新启动一个新的pod,但问题是ip也变了,这样便没法访问了。这时候,肯定会有人说,Java boy不惧怕任何事情,俺有nacos!!nacos可以进行自动负载均衡以及服务发现,不需要配置ip,只需要配置服务名。是的,如果是使用nacos,集群内部的访问便变得简单了(其实nacos的作用跟今天所介绍的service很相似),但问题又来了,如果别人的应用没有注册到nacos上面去呢?万一我是一个phper呢?又或者说,我集群内部的某个pod需要对外提供服务呢?这时候,便需要k8s中的Service来帮忙了。
2. 什么是Service

Kubernetes 中 Service 是 将运行在一个或一组 ​Pod​ 上的网络应用程序公开为网络服务的方法​[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Service 是 Kubernetes 中定义的一组 Pod 的稳定网络入口(抽象),用于实现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 在我们部署应用的时候,为了服务的高可用性,一般来说,我们会将应用X部署在多个pod上,例如podA,podB,podC,他们各自有自己的ip地址。k8s的service将这三个pod给包装起来了,包装为了一个服务(service),其他的应用需要访问应用X的时候,不再需要通过通过ip地址来访问,而是直接通过服务名来访问。例如,这个服务名叫做my-svc.my-ns.svc.cluster.local​,那么其他应用直接通过http://my-svc.my-ns.svc.cluster.local​便可以访问应用X了。这是因为当你请求这个域名的时候,k8会为你自动转发到对应的pod上去。
  通过上面可以解释我们可以知道,k8s的service主要有如下作用:

  • 解耦服务消费者与提供者:客户端只需访问 Service 名称,无需知道后端 Pod IP(Pod 是临时的,IP 会变);
  • 自动负载均衡:将流量分发到所有健康的后端 Pod;
  • 提供稳定的网络端点:即使 Pod 重建、扩缩容,Service 的 ClusterIP 和 DNS 名称保持不变(这个之后解释)。
3. Service的分类

  根据Service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如下的4种Service。
3.1 ClusterIP

  ClusterIP的作用主要是在集群内部暴露服务,仅集群内可访问。举个列子,我用python写了一个算法服务,这个算法服务提供了一个http请求接口,然后我java应用想要调用这个算法服务,我便可以将这个算法服务包装为一个ClusterIP类型的Service,专门提供给java应用调用。那么,他的原理是怎样的呢?
  如下的代码,便是构建一个ClusterIP类型的service:
  1. apiVersion: v1
  2. kind: Service
  3. metadata:
  4.   name: backend-svc
  5. spec:
  6.   type: ClusterIP
  7.   selector:
  8.     app: backend  # 匹配的pod
  9.   ports:
  10.     - port: 80
  11.       targetPort: 8080
复制代码
  其中port=80代表这个service对外暴露的端口,也就是另一个pod需要访问backend这个后端pod服务,需要通过http://backend-svc:80来进行访问。targetPort=8080,代表service会将流量转移到后端pod的哪个端口。
  ClusterIP 类型的 Service 会被分配一个集群内部的专有且唯一的虚拟 IP 地址(由 Kubernetes 的控制平面从 --service-cluster-ip-range​ 指定的 CIDR 范围中分配)。这个 IP 不是真实网卡上的 IP,而是一个“虚拟 IP(ClusterIP)”。它只在 Kubernetes 集群内部可达,外部无法直接访问。然后k8s内置的dns服务会为该service创建一个dns记录,将例子中的backend-svc​解析为这个虚拟ip。这样集群中的pod都会在访问backend-svc​这个域名的时候就会自动解析到这个ClusterIP中。同时k8s的控制平面也会创建一个同名的Endpoints 对象,记录对应Service当前实际可用的后端pod IP地址和端口列表。
2.png

  在前面的知识中,我们知道,kube-proxy运行在每一个Node节点中,监听Service和Endpoints的变化。当他发现有一个clusterIP service变化的时候,就会用小本本记录下来,然后生成相关的ip映射规则(建立cluster IP和pod IP的映射规则)。这样,当节点中的某个pod访问Service的时候,节点中的Kube-Proxy就可以根据ip映射规则,将流量转发到对应的服务上去。当然,一个cluster IP会对应多个pod IP,具体访问哪一个,就根据kube-proxy设置的算法来进行执行。
  1. @startuml
  2. title Kubernetes Service 数据流转:Service → Endpoints → kube-proxy → Pod
  3. actor "客户端 Pod" as client
  4. participant "CoreDNS" as dns
  5. participant "API Server" as apiserver
  6. participant "Endpoints Controller" as controller
  7. participant "kube-proxy" as kubeproxy
  8. participant "后端 Pod" as pod
  9. client -> dns : 1. 解析 DNS 名称\nmy-svc.ns.svc.cluster.local
  10. dns --> client : 2. 返回 ClusterIP\n(例如: 10.96.100.10)
  11. client -> kubeproxy : 3. 访问 10.96.100.10:80\n(通过节点网络栈)
  12. activate kubeproxy
  13. note right of kubeproxy
  14.   kube-proxy 维护 iptables/IPVS 规则,
  15.   将 ClusterIP 映射到后端 Pod IP,
  16.   规则数据来源于 Endpoints。
  17. end note
  18. kubeproxy -> pod : 4. 转发到 Pod IP:端口\n(例如: 10.244.1.5:80)
  19. activate pod
  20. pod --> kubeproxy : 5. 返回响应
  21. deactivate pod
  22. kubeproxy --> client : 6. 返回响应给客户端
  23. deactivate kubeproxy
  24. == 后台:Endpoints 同步流程 ==
  25. pod -> apiserver : 7. Pod 创建成功\n(标签: app=web)
  26. apiserver -> controller : 8. 监听事件:新 Pod 匹配\nService 的标签选择器
  27. controller -> apiserver : 9. 创建/更新 Endpoints\n(my-svc,包含 Pod IP)
  28. apiserver -> kubeproxy : 10. 推送 Endpoints 变更事件
  29. kubeproxy -> kubeproxy : 11. 更新本地 iptables/IPVS 规则
  30. @enduml
复制代码
  ‍
3.2 NodePort

  在每个节点的 IP 上开放一个固定端口,外部可通过 :​ 访问服务,NodePort 范围默认为 30000-32767​。什么意思呢?在Cluster IP类型的service中,集群内部访问当然没问题,但是如果是集群外部呢?集群外部如何访问集群内部的服务呢?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创建一个NodePort类型的service了。当创建一个 type: NodePort 的 Service 时,Kubernetes 实际上做了两件事:

  • 创建一个ClusterIP的Service(比如 ClusterIP是10.96.123.45)
  • 在每个节点上监听一个端口(比如 31234)。
  当外部流量通过 :31234​ 进入节点时,kube-proxy 会将该流量转发到 Service 的 ClusterIP,然后再由 ClusterIP 的规则转发到后端 Pod。
外部请求 → NodeIP:NodePort → (kube-proxy 转发) → ClusterIP → 后端 Pod
  这个时候,我们再看k8s官网的这句话,应该就能理解了吧。
通过每个节点上的 IP 和静态端口(NodePort​)公开 Service。 为了让 Service 可通过节点端口访问,Kubernetes 会为 Service 配置集群 IP 地址, 相当于你请求了 type: ClusterIP 的 Service。
3.3 LoadBalancer

  前面的NodePort类型的service解决了集群外部访问集群内部服务的问题,那么又有一个问题来了,我要是公网想访问集群内部的服务呢?在k8s集群中,node的节点ip都是分配的内网ip,我们肯定是无法在公网上使用node ip来访问对应的服务。这时候就需要借助LoadBalancer Service了。
  ​LoadBalancer​ 是 k8s中最“面向外部”的 Service 类型之一,它建立在 ​NodePort​ ​ClusterIP​之上,专为云环境设计,用于自动创建一个外部负载均衡器,将流量从互联网直接导入你的服务。也就是说,当创建一个LoadBalancer的service时:

  • Kubernetes 会:

    • 自动分配一个 ​ClusterIP(内部使用)
    • 自动分配一个 ​NodePort(每个节点开放该端口)

  • 云控制器管理器(cloud-controller-manager)  会检测到这个 Service,​自动向云平台 API 请求创建一个外部负载均衡器
  • 该负载均衡器会被配置为:

    • 前端​:分配一个公网 IP(或 DNS 名称)
    • 后端:将流量转发到所有节点的 NodePort

  1. @startuml
  2. skinparam componentStyle rectangle
  3. skinparam defaultTextAlignment center
  4. package "Kubernetes 集群" {
  5.   [节点 1\n(192.168.1.10)] as node1
  6.   [节点 2\n(192.168.1.11)] as node2
  7.   [节点 3\n(192.168.1.12)] as node3
  8.   package "Pod 实例" {
  9.     [Pod A\n(app: web)] as podA
  10.     [Pod B\n(app: web)] as podB
  11.   }
  12. }
  13. cloud "外部网络" {
  14.   [用户 / 客户端] as client
  15.   [云负载均衡器\n(公网IP: 203.0.113.10)] as lb
  16. }
  17. node "Service 抽象层" {
  18.   [ClusterIP\n10.96.45.67:80] as clusterip
  19.   note right of clusterip
  20.     集群内部虚拟 IP
  21.     仅可在集群内访问
  22.   end note
  23. }
  24. ' 连接关系
  25. client --> lb : 访问服务\n(203.0.113.10:80)
  26. lb --> node1 : 转发流量\n到 NodePort 31234
  27. lb --> node2 : 转发流量\n到 NodePort 31234
  28. lb --> node3 : 转发流量\n到 NodePort 31234
  29. node1 --> clusterip : kube-proxy\n将流量 DNAT 到 ClusterIP
  30. node2 --> clusterip : kube-proxy\n将流量 DNAT 到 ClusterIP
  31. node3 --> clusterip : kube-proxy\n将流量 DNAT 到 ClusterIP
  32. clusterip --> podA : 通过 iptables/IPVS\n负载均衡到 Pod
  33. clusterip --> podB : 通过 iptables/IPVS\n负载均衡到 Pod
  34. ' Service 类型说明
  35. note top of lb
  36.   <b>LoadBalancer 类型</b>
  37.   • 云平台自动创建外部负载均衡器
  38.   • 底层依赖 NodePort
  39. end note
  40. note bottom of node1
  41.   <b>NodePort 类型</b>
  42.   • 在每个节点开放端口(30000-32767)
  43.   • 可通过 <节点IP>:<NodePort> 访问
  44. end note
  45. note right of clusterip
  46.   <b>ClusterIP 类型</b>
  47.   • 默认 Service 类型
  48.   • 仅限集群内部访问
  49. end note
  50. @enduml
复制代码
3.4 ExternalName

  前面介绍的几种Service都是将自己暴露出去,将pod的服务以更加便捷形式提供给外界使用。那么反过来呢,如何让外界服务更加便捷给内部使用呢?那么便是ExternalName Service提供的功能了。
  ExternalName Service 会在集群内部创建一个 DNS 别名(CNAME),指向你指定的外部服务地址(如 api.example.com),让 Pod 可以像访问内部服务一样访问外部服务。本质上来说,就是给外部服务取了一个DNS层面的别名。
4. 参考

[注]
服务(Service) | Kubernetes

来源:程序园用户自行投稿发布,如果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相关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