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首页 业界区 科技 智能汽车,不只是造出来的,更是“拟”出来的 ...

智能汽车,不只是造出来的,更是“拟”出来的

广性 昨天 18:38
​过去,汽车是一种工业产品,定义它的是机械结构、发动机性能与制造工艺;而现在,汽车正快速转变为一个“数字终端”,其内核变成了算法、芯片和感知系统。在信息技术深度渗透下,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从机械驱动到智能驱动的转型。这种转型的核心,正是汽车智能化设计与创新技术应用的体系性推进,不仅改变了汽车的产品形态,更重塑了设计方法、开发路径和工程逻辑。
01. 用户驱动的设计原则:技术如何不跑偏?

汽车智能化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用技术服务用户需求。因此,“用户体验优先”成为智能化设计的第一原则。这不仅体现在交互界面的直观性上,也贯穿于整个设计逻辑中——从车辆外观、内饰到功能配置,都要围绕用户的使用场景进行系统性考量。
其次,智能汽车的生命周期正在被拉长,这要求其设计必须具备可扩展性。采用模块化架构,不仅有助于适配快速迭代的软硬件技术,也方便后期升级与维护,避免“落地即落后”的尴尬。
此外,智能汽车不再是单学科工程,它涉及人工智能、通信、嵌入式系统、能源管理等多个技术领域,因此多领域协同成为一种必然的设计模式。多专业团队共同建模、联合验证、同步开发,正在成为主流工程组织方式。
02. 智能化造型与交互:重新定义人与车的关系

汽车交互方式正发生从“人适应车”到“车适应人”的转变。
环境感知技术:作为智能汽车“看得见、听得懂”的能力基础,环境感知技术正从单一传感器向多模态融合演进。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协同工作,配合高性能处理器与先进算法,实现对车辆周围动态环境的高精度识别与预测。
通信维度:车联网技术正在把“单车智能”变为“群体智能”。V2X通信、5G-V2X车路协同技术使车辆不仅能看前方,还能预知未来——通过路口信息、红绿灯状态、突发事件预警等外部数据,优化路径、提升安全。
技术结构:车联网系统由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组成,打通车端与云端、设备与平台之间的数据链路,也为智能交通管理与城市智慧调度提供了基础条件。
03. 技术融合趋势下的挑战:从理想设计到现实交付

智能化设计与技术应用,确实让汽车更聪明,但这背后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挑战。
一方面,技术融合意味着系统边界变得模糊,软件与硬件高度耦合,功能开发与物理设计同步推进,传统的先设计再验证流程已不再适用;另一方面,智能化程度提升也带来了更高的安全与可靠性要求,尤其在传感器、通信与控制系统之间,一旦出现边界条件错误,可能引发安全关键的链式故障。
更严峻的是,现有的试验验证手段难以覆盖所有组合状态与极端环境。实车测试成本高、周期长,且无法复现低概率但高风险的场景。这使得“设计—测试—部署”之间的断层成为智能化汽车落地的核心瓶颈。
那么,如何在系统愈加复杂的同时,确保开发过程的高效性与安全性?数字样机,成为打通理想与现实的关键路径。
04. 数字样机:智能汽车的“第二测试场”

数字样机(Digital Twin)理念正逐步成为智能汽车研发的新基石。通过构建高度还原的虚拟模型,对智能汽车的各子系统进行建模、联调、仿真,数字样机使得车厂可在物理样机制造前完成大部分验证任务,极大地提升开发效率与交付可信度。
天目全数字实时仿真软件SkyEye为代表的仿真平台,已在多个高可靠系统研发场景中获得验证。SkyEye支持多种嵌入式处理器架构(如DSP66XX、SPARC等),具备行为级和指令级双层仿真能力,能够完整复现智能汽车中控系统、感知模块、决策逻辑的运行过程。
更重要的是,SkyEye不仅支持本地仿真,还可通过多领域分布式协同仿真平台DigiThread,完成其他支持FMI标准的第三方软件的集成运行,覆盖物理模型(如动力学、环境建模)与控制模型(如自动驾驶决策算法)的并行仿真,真正实现整车级数字样机的构建能力,使得从概念设计、算法验证到最终部署完成闭环,不再依赖海量物理试验,而是通过“仿真即测试”的方式高效完成。
1.png

▲嵌入式数字样机解决方案

来源:程序园用户自行投稿发布,如果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