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首页 业界区 安全 《荣格心理学入门》河合隼雄 读书笔记(第一章) ...

《荣格心理学入门》河合隼雄 读书笔记(第一章)

懵诬哇 4 天前
第一章 心理现象学

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 是由瑞士精神医学家荣格创立,其观点跟一般心理学相当不同。

  • 分析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 其体系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构架起来的?
  • 想要强调的要点在哪里?
1. 心理治疗师的作用

摘要


  • 分析心理学的学科观: 分析心理学并不以精密、明确的理论体系为骄傲,而是首先致力于探求在实际治疗现场更有效果的方法。
  • 心理治疗现场,患者的问题模式: 症状、苦恼,“为什么,怎么会(Why)”,“是什么(What)”
  • 自然科学回答“为什么”的方法: 自然科学着眼于问题的知识性角度,依赖于把“Why”转换为“How”亥霍姆兹的名言:“物理学不是为什么的学问,而是如何的学问”
  • 问题背后存在的情绪波动。 疑问并不局限于知识层面,背后伴随着情绪变动的波澜。问题同时包含知识面和情绪面的内容,我们附着在某一种事象上的情绪从高扬归于平静,在保持平衡的同时,新的内容被整合进自己的意识体系。一度达到平衡状态后,依然会有新的“为什么”发生,平衡被打破。这或者带来新的平衡和意识体系的扩充,又或者会将问题逐出意识体系,忽视、忘却。
  • 分析心理学强调什么?

    • 分析心理学与心理治疗有着密切的联系,致力于探求在实际治疗现场更有效果的方法
    • 分析心理学强调问题背后存在的情绪波动,问题背后,情感如何激昂、通过什么样的过程能够达到新的平衡,这些心理现象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课题,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

  • 心理治疗师的态度和立场应该是怎么样的? 心理治疗师应义不容辞地站在患者提出难题面前。就算无法给出直接的答案,面对着苦苦追寻答案的生灵,治疗师陪同在身边的姿态绝不能松懈。心理治疗师应尽量扩展视野,把视线扩展到背后的情绪变动的波澜,充分地敞开心扉倾听患者的叙述,坚持与患者共同体验其苦恼,与患者携手共进,让患者自己逃脱“Why”的桎梏,找到通向“How”的路径,到达到更高维度的平衡状态。
笔记


  • 分析心理学与心理治疗有着密切的联系

    • 分析心理学是一种思考如何去帮助他人的心理学
    • 分析心理学并不以精密、明确的理论体系为骄傲,而是首先致力于探求在实际治疗现场更有效果的方法。
    • 心理治疗师——“心灵的医生(Seelenarzt)”——必须了解人类的心理

  • 心理治疗的现场

    • 来访者说明症状、苦恼,询问怎么办才好
    • 来访者询问困境的原因,“为什么”“怎么会”

  • 如“为什么他会死?”

    • 医学解释:头部外伤,——只是回答了如何(how)死的
    • 亥霍姆兹的名言:“物理学不是为什么的学问,而是如何的学问”

      • 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会刮风?不要企图思辨这些,而要精确地记录雨是怎么下来的,风是怎么刮起来的。
      • 自然科学依赖于把“Why”转换为“How”,但是无法回答患者的“为什么”这样一个朴素的问题

    • 心理治疗师就义不容辞地站在了“为什么”这个难题面前。就算是无法对“为什么”给出直接的答案,面对着“为什么”的路上苦苦追寻的某一位悲伤生灵,治疗师陪同在身边的姿态却绝不会松懈。

      • 仅仅是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心理学,是难以担当重任的


1.png


  • 现实中无法满足于“How”的解答的人,会转换自己的思路,把“Why”置换为“What”

    • “为什么会死”——“死,究竟是什么?”,问题超出了治疗师的能力范围,但现实中经常还是在不知道解答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不得不继续治疗下去。或者说,治疗师通常会抱有一种希望继续下去的意愿
    • “What”不易轻易找到答案,把目标转换到“how”去看看

2.png


  • 注意看上去像是知识性问题的深处存在的情绪变动

    • 当孩子在发问“树叶为什么会摇晃?”的时候,疑问并不局限于知识层面,背后有着一种惊奇和某种内心感情的高扬,在目前一步一步的回答中,孩子的情绪得以平静,慢慢回到平衡状态,从而心理得到满足。
    • “Why”的疑问,同时包含知识面和情绪面的内容,在构建“刮风引起树叶晃动”的知识体系的同时,伴随着情绪的高扬和回归平静的过程。一度达到平衡状态后,依然会有新的“为什么”发生,带来知识体系的不断扩大。
    • 靠着这个力矩(“为什么”),我们附着在某一种事象上的情绪高扬归于平静,在保持平衡的同时,新的内容被整合进自己的意识体系。

事象:指代可观测、待解释的客观现象


  • 作为心理学家,不应当去追求哲学意义的“死究竟是什么?”,在“死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背后,情感如何激昂、通过什么样的过程能够达到新的平衡,这些心理现象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课题,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

    • 我们面前有一个人,面对“死”苦不堪言,在挣扎、在思索,这个时候,他最需要的是绝不松懈地陪同他走下去的姿态,即在如何从现在的局面引导向新的平衡点的心理学知识的框架中实施心理治疗。

  • 当患者迫于选择 A 或 B 时,即使我们自己也无法给出任何知识性的解答,但是坚持与患者共同体验其苦恼,并在此过程中,让患者自己找到超越 A 和 B 的解决方法,促使其动荡的情感归于更高层次的平衡,这就是心理治疗的过程。
  • 面对患者发出的“Why”的哀嚎,不随意地把它置换成“How”,则是勇敢站在赤裸裸的“Why”面前,所谓心理治疗师,就是这样一种人。
  • 心理治疗师虽然不能直接对“Why”给出答案,但是尽量扩展视野,也就是说把视线扩展到背后的情绪变动的波澜,就能看到不同维度的“How”。以人类心灵动态知识为基础,沿着患者编织出的“Why”的锁链,与患者携手共进,到达到更高维度的平衡状态。这样我们就能逃脱“Why”的桎梏,找到通向“How”的路径,继而采用与物理学类似的自然科学手法找到建立心理学体系之路。
  • 扩展视野的行为不就意味着一脚踏进了广袤无边的危险地带吗?我们需要执行的问题背后存在着捉摸不定的情绪动态。时至今日,背后的这个存在一直是难以对付的领域,踏进去一步,内心都不由充满畏惧。
2. 心理现象学

摘要


  • “扩展视野”:把视野扩展到知识体系背后的情感波澜,心理治疗师就是“扩展视野”观察事象的人
  • “扩展视野”意味着什么?

    • 无法把心理治疗等同于客观性的科学观察

      • 因为想要把握内心现象的治疗师自己也有着自我的内心世界
      • 治疗师在以自己的方式体验事象,自己不得不成为“现象的一部分”,作为局外人的观察不可能成立
      • 主体参与,主体与客体微妙地交叉混合在一起,构建起一个无止境的动态场

    • 遭遇到很多我们意识体系、因果律等观念无法接受的场面

      • 如:治疗尿床症的例子、预知梦


  • 心理治疗师的面对“扩展视野”所带来的问题的态度?

    • 只要以“在心理治疗现场有实际作用的心理学”为目标,就不得不挺身踏入这个危险领域。分析心理学与历来站在客观立场的科学生而相异。分析心理学并不以精密、明确的理论体系为骄傲,而是首先致力于探求在实际治疗现场更有效果的方法
    • 不是简单地对物质或是精神进行取舍,而是努力去接受充满矛盾的心理现实(psychic reality)

笔记


  • 心理治疗师即“扩展视野”观察事象的人
  • 把视野扩展到知识体系背后的情感波澜,这个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

    • 面对患者,我们敞开心扉、静心倾听,治疗师顺应着对方的语言、表情和两人之前流动着的情感的互动,感觉到自己的内心也开始激昂、不安、恐慌……这早已超出了观察事象的范围,不得不说治疗师在以自己的方式体验事象。
    • 治疗师一边体验着事象,一遍观察着,而患者也能观察到治疗师的态度、内心的波动,体验到因此而诱发出的自己内心新的活动。
    • 表面上看,知识一个人在诉说烦恼,另一个人在听着;或者一个人在烦恼,另一个人在观察。实际上,这种人际关系的主体和客体微妙地交叉混合在一起,构建起一个无止境的动态场。
    • 需要治疗师充分地敞开心扉倾听患者的叙述,并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能达到期待的效果。
    • 正是因为想要把握内心现象的治疗师自己也有着自我的内心世界,才会产生如此复杂的现象。当我们想要把我一种现象时,如果自己也不得不成为“现象的一部分”,那么作为局外人的观察就不可能成立。我们追求“How”的方法而将视野扩展到把自己也包含进去以后,就不可能与观察苹果落下来的牛顿持有同样的立场。这时候我们更像手提白刃站在敌人面前的剑士,对方和自己的任何动静都有着微妙的牵连,瞬息万变中甚至潜藏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中求生存。

  • 以“扩展视野”为出发点,接着引起了主体的参与、主体和客体的错综变换等重大后果。结果,就 无法把心理治疗视同立足于客观性的科学观察。

    • 试图努力遵从客观科学框架的人,走到充满危险的这一步可能就会放弃。
    • 但是,只要以“在心理治疗现场有实际作用的心理学”为目标,就不得不挺身踏入这个危险领域。
    • 我们这里讲的学问与历来站在客观立场的科学生而相异。针对这种情况,浮现出了现象学(phenomenology)这个词汇。

  • “扩展视野”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具有主体性参与的“扩展视野”,渐渐会遭遇到很多我们的意识体系、因果律等等观念无法接受的场面。

    • 如:游戏采用游戏疗法治疗尿床症的小学生,“因为修改洗衣机的排水功能,所以不尿床了”,要把这种现象整合进“How”的模式中,或者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

      • 短路地推导出一套“洗衣机式尿床症治疗法”,显然是荒诞无稽的。
      • 把一个现象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偶然”,则完全与“视野扩展”的原则背道而驰。
      • 事实就摆在那里,不可动摇。

    • 如:预知梦的体验,一般有两种态度。

      • 一种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巧合,合理范围无法接受的内容,嗤之以鼻
      • 一种被这种现象感动,开始相信“梦的预告”,甚至企图“科学的”解释(不惜筑起伪科学)
      • 人在遇到未知事项时,会努力试图把它整合进自己已有的意识体系。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嵌入时,人们就会把它逐出意识体系之外,常用的手法有忘却、无视。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人们是如何忘掉它的,这些手法经常巧妙得令人吃惊
      • 与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伪科学划清界限,非常重要。但因此完全否定“预知梦”现象的意义,也是不可取的

    • 对于这样的问题,现代不少具有客观科学性质的心理学学派,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以保持自身的科学性。

      • 罗素对物理学的观点:“物理学并不是因为我们熟知物理世界而呈现出数学性质,反倒是因为我们对物理世界毫无所知才具有数学性质。我们能够发现的仅限于其数学性质而已”
      • 客观科学性能够成立的前提在于限定一个适当的领域

    • 不能让观察者的主体与事象发生关联,需要把用因果律无法解释的事象统统排除在对象之外,才能够维持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科学性。

  • 对于某种事情无法给出科学的说明,但同时又需要得到解释时

    • 产生这样的矛盾来自“主体的参与”
    • 意欲把我“心理现象”的我们同样有着“心灵”,可以认为正是这个事实带来了根本的矛盾
    • 荣格说道,在充满了难以把握的矛盾的领域里,我们能够依靠的现实只有“心理现实”
    • 作为事实的存在,我们并不认可处女怀胎,但是努力思考存在处女怀胎思想的意义,并讲这种思想当做心理现象来讨论
    • 在这一方面,荣格遭到了不是很表面的误解,好像他相信存在着处女怀胎、炼金术等事实一样。荣格觉得没有把这些当做事实去相信,他所关注的是人们信仰这些或者试图信仰这些的心理现实。就算荣格不是一个合理主义者,但他也绝对不是一个非合理主义者

这里合理主义应该指的是理性主义(Rationalism),即强调理性、逻辑和科学实证的思维方式。
3. 现象学概观

人物观点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 面对客观现实,根据患者内部的主观体验,描绘出在意识当中存留、发生的事项,该手法称为现象学
+ 主张尽可能排除观察者的参与程度,贯彻纯粹记述的原则。
+ 记述非常明晰,但是方法阻塞了与患者接近的道路,使得心理治疗变得几无可能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以患者具体人格形象得到的现象学事实(phenomenological facts)为出发点,渐渐逼近并结合生物学客观的研究成果,进而产生出精神分析方法
+ 两面性:极力将现象学的事象装进客观科学的框架博斯(Medard Boss,1903-1990)+ 强调只有通过本质直观才能够接近事象本身。也就是说,对现象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对现象的原因、背景相关的一切不做任何肯定,甚至排除主观和客观的区别。
河合隼雄评价:彻底做到这一步的话,记述本身就伴随着极端困难,努力往往反倒使外界感受到强烈的主观性,或者陷于一无所获的境地。罗杰斯(Carl R. Rogers, 1902-1987)+ 重视心理治疗现场的治疗师的态度,重视具有现象学特征的研究态度
+ 由于美国普遍对外部现实的极端尊重,罗杰斯的现象学并没有像荣格等欧洲的现象学者所瞩目的那样扩展到心灵领域,而是基本止步于对于内省的尊重,或者说过于偏重患者的现象场,忽视了对治疗师人格的考虑。
+ “对来访者,不拘泥于任何条条框框,见了再说”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罗洛 · 梅(Rollo May,1909-1994)+ 在强调逼近式现象学治疗的重要性的同时,指出:“(它的)大前提是心理治疗师在训练中对技术知识和心理动态的缜密研究”河合隼雄(1928-2007)+ 站在实际治疗现场的思考
+ 重视现象学逼近法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个人的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尊重
+ 现象学:“在尽最大可能努力扩展自己的视野的同时,以自己的主体参与进事象的方式,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通过主观和客观认识到的一种布局”
+ 欣赏“对来访者,不拘泥于任何条条框框,见了再说”的态度,但是不敢“不拘泥于任何条条框框”。认为还是需要掌握一定程度体系化的知识再去见患者。
+ 抱着前述态度通过努力得到的主体经验的成果,跟单纯概念性的条条框框完全不可等同
+ 无论如何,在体系化的知识体系背景下面对现象时,我们必须持有一种比照现象进而改进框架的柔软姿态。正因为依赖框架才有了接近现象的手段,才可能在把握现象以后认识到修正框架的必要性,在充分考虑两方面关联性的基础上来讨论框架
+ 在实际治疗现场,“赤膊上阵”式的努力如果被无意识的自卫本能搅扰而空转,尽管语言层面或许显示出海纳百川的态度,但是无法带来实质性的发展,心理咨询现场也就演变成为一块不毛之地
+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框架的重要性
来源:程序园用户自行投稿发布,如果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