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模式的定义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也称为责任链模式,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用于构建一条对象处理请求的责任链。在这个模式中,多个对象依次处理请求,直到其中一个对象能够处理该请求为止。职责链模式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允许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同时可以动态地配置责任链的顺序和组成。
职责链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请求沿着一条链传递,每个处理者都可以选择处理请求或将其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这种方式类似于实现一个处理管道,每个管道元素可以选择执行任务或将任务传递给下一个元素。
2 举例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职责链模式,让我们考虑一个实际的例子。审批系统。假设在一个公司中,员工可以提交报销申请,然后需要一系列审批人员逐级审批,包括直属领导、部门总监、人事部门、高层领导。每个审批人员都在自己的权限内考虑是否签字,签完之后将会继续传递给下一级审批人员。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职责链模式来构建一个审批流程。
在这个示例中,每个审批人员都是责任链中的一个节点,他们可以选择批准或拒绝请求,并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审批人员,直到有人批准或拒绝为止。
3 结构
职责链模式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Handler(处理者):定义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并包含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处理者可以选择处理请求或将其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实现处理请求的具体逻辑,如果自己无法处理请求,就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Client(客户端):创建责任链并将请求发送到责任链的第一个处理者。客户端不需要知道责任链的具体结构,只需将请求发送给第一个处理者即可。
4 实现步骤
实现职责链模式时,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定义处理请求的接口(Handler),并在接口中声明处理请求的方法。
创建具体处理者类(ConcreteHandler),实现处理请求的具体逻辑。每个具体处理者都需要包含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
在具体处理者类中,实现处理请求的逻辑,并在必要时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在客户端代码中创建责任链,并将请求发送给责任链的第一个处理者。
5 代码实现
现在,让我们通过 Java 代码来实现审批系统的职责链模式。
[code]// 1. 定义处理请求的接口interface Approver { void approveRequest(ExpenseRequest request);}// 2. 创建具体处理者类class TeamLeader implements Approver { private Approver nextApprover; @Override public void approveRequest(ExpenseRequest request) { if (request.getAmou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