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速“学”包(九年级上—化学Units 1~2)
本速“学”包仅以知识点计。写在前面的话你对化学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A. $好有趣啊,希望学好。
$B. $感觉挺重要的,还是学好一点吧。
$C. $化学学不好可就完了!那么多要背的东西。
相信各位读者早已收到学校发布的文件《初三化学——性价比最高的中考科目》。如果对于上面的问题,你的答案是\(A\),那说明……你没看文件。
以下是我对文件指示的看法,但更多是驳斥。请注意,下面没有任何关于应急速“学”包的推销内容。
关于提前学习
首先很遗憾,我们必须承认,化学是需要提前学的。在九年级的强压力环境下,为了压缩时间不得不提前学。
但是,提前学习讲究某些方法和技巧。如果暑假期间的自学能够掌握所有学校可以学到的知识,那学校的课程又有什么用呢?有的人可能会说是巩固用的,这样岂不就本末倒置了吗?因此,我个人非常不认可“暑假把化学这门学科深挖吃透”的观点。另外,有些同学可能像煮啵一样上了化学补习班,我不反对,如果你能跟上节奏就上吧,无妨;但如果明显感到吃力就算了,这种“伪勤奋”是最没有意义的。
那所谓的“提前学习”指的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化学的预习工作只需要做到浏览课本、简要记忆就可以了。当然,这并不代表同学们可以随便翻翻,敷衍式地记忆。原因你也知道,化学的记忆性工作不少,暑假不记,开学可就没脑子记了。
我们分析了近年的化学中考,发现中考开始走回归课本的路线。这一点无需再多证明,各位想必在别的学科也有所体会。因此,在暑假期间熟悉课本,尤为重要。倒不是说需要各位把每一个实验深入分析,就像文章中的重点实验一样。不过至少要做到熟悉课本,大概知道每个实验及其基本流程和原理。这个要求应该不高吧。
接下来就要说说记忆了,那就要引出我觉得那份文件为数不多极佳的地方之一,也就是文件中要背的那部分内容。看到那些堆积如山内容,同学们可能会引发畏难情绪,从而更加讨厌化学。首先需要澄清,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的快乐远远超过了化学方程式、微粒理论和元素周期律的枯燥乏味,这点在之后也会提及。记忆的内容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底层原理,并不是故意折磨或者什么的。当然高中例外。
你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有:
[*]实验仪器及其操作规范。
[*]微粒单元的所有理论知识。
[*]一些化学方程式。
[*]方程式的配平和简要计算方法、格式。
[*]九下的诸如酸碱盐、金属活动性顺序等内容。
应该感到庆幸,九上要记忆的内容远比九下少。所以背起来吧,永远记住,你的背后有正在煎熬的煮啵。
化学很有趣!
\(\text {Chemistry=Chem\ is\ try.}\)
这里的\(try\)不仅指的是理论上的猜测和尝试,更多的表示实验。不知道为什么,学校下发的文件读完后,总会让你觉得化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紧张的,全新的,抽象的,没有兴趣的,甚至成为了一种折磨。实则不然。学校的文件只阐述了化学困难的地方,它的趣味性却闭口不谈,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这样总归是不妥的。如果让学生对化学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些,让学生只凭借“化学中考要考”的意志继续学习,那一定是学不远的。
接下来就说一说化学有趣的地方在哪里。顺带对学校文件上的四个特点进行补充。
新学科,接受慢?
文件指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QZ的化学和物理一样,虽然有自己的实验室,但不多。因此,学生基本不能感受到实验的乐趣,只能通过冰冷的大屏向实验员投以羡慕的眼光。实验很有必要,但我们连课本上的“学生实验”都没做过几个。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可能涉及了初中化学的一些知识点,各位可以把它当做初步认知,当然如果被占了就不关我的事咯。
趁着暑假时间充沛,记忆知识点的同时不要忘记捣鼓捣鼓课本实验哦。自己做一做,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时间紧,任务重?
别看它说得那么吓人,\(12\)个单元\(158\)个知识点很多吗?隔壁生物学还有\(26\)章\(79\)节呢,每节估计不止四个知识点吧!不还是两年不到的时间就学完了嘛。
化学学习时间确实不充裕,但不能算紧哦。文件上说的只不过是让你暑假多背背的推进策略之一罢了。正常预习即可。
《入门枯燥》
我个人认为,唯一枯燥的也就只有微粒理论和化学方程式(即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了吧!前两单元都是实验探究呢,非常好玩,建议各位好好享受。第三和第五单元嘛,这个理论是之后学习的基础,重要性不必多言,还是认真一点吧。
联系紧,易掉队《成绩每况愈下》
别看它前面新课标的要求讲了一堆,实际上和老教材没有什么变化。知识点关联性强倒是不假,微观粒子的学习有困难也没错。不过这里讲的还是有道理的,不要被困难所打倒!课后多花点功夫记记就可以了,没有什么思维含量。“背多分”的东西,为什么不行动呢?
成绩每况愈下那就更假了。化学第一次月考,大家基本都能维持在\(75\)分及以上(摆人除外)。所以不要担心了!初学化学,困难还在后面!
预祝各位在化学学习方面大展前途,和煮啵一样成功上岸,取得胜利的果实。加油!既然化学是文理双科,那不论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可以学好!
绪论
[*]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text {Chemistry}\))。衣:化学纤维和染料;食:化肥与农药;住:建筑材料的化学性质;行:燃料。
[*]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
[*]认识一些科学家及其成就:
[*]拉瓦锡:质量守恒定律、研究水和氧气。(九上化学,我包了!)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排元素周期表。
[*]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论。
[*]现在,人们对物质的研究从宏观深入微观,达到了原子和分子水平。
[*]我国在化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长足发展。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实验】水的沸腾;
【实验】石蜡的熔化;
【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剧透: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剧透: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在前两个实验中,水和石蜡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但没有生成新的物质;而后两个实验中,都有新的物质产生(蓝色沉淀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氢氧化铜和二氧化碳)。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text {chemical\ reaction}\))。
举例:一切单独的物态变化和形态变化都是物理变化;燃烧、生锈、发酵(以上都属于氧化)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最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见表现: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常常伴随能量变化,表现为吸放热和发光等。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反之则不成立。
【知识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活动】观察一瓶酒精,你认为它有什么性质?
密度小于水;易溶于水和其他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无色透明;易挥发性;可燃性;助燃性……
[*]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text {chemical property}\))。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
举例:易生锈,易氧化,可燃性,(在化学反应下)发光发热,可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等都是化学性质;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在物理课上学过的物质属性)都是物理性质。
[*]需要通过化学反应验证的物质性质,都是化学性质。反之,一定是物理性质。例如,酒精具有可燃性,想要验证,必须亲自烧一下酒精;燃烧属于化学反应,因此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技能点】分辨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
[*]用途。陈述一般带“可用作”“可作为”“可用于”字样。容易区分。
[*]性质。陈述一般带“可”“能”“易”“不易”“难”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字样。至于如何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参见上文。
[*]变化。陈述一般带“燃烧”“反应”“分解”等表示变化的词语(容易发现),并且前面不加表示能力或属性的词。至于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参见上文。
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早期人类化学实验珍贵影像
(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吃仙丹呢?明明就是氧化汞啊。)
(Tips:汞有剧毒。)
观前提示:本课题知识点排布顺序和新版化学书不同。
【引言】认识基本的实验仪器
初学时,仪器的用途可以查表,但是名称和图要一一对应。
名称简图主要用途烧杯配制溶液;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加热试管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加热蒸发皿蒸发液体;浓缩结晶;可加热锥形瓶用于中和滴定;装配气体发生器;蒸馏液体的接受器;可加热量筒量度液体体积;不可加热;不可反应集气瓶手机或贮存少量气体;不可加热漏斗过滤;向小口容器内注入液体分液漏斗分离不相溶的液体;装配气体发生器,不断向烧瓶中添加液体试剂长颈漏斗加液;气体发生器陶土网(旧:石棉网)使仪器受热均匀(石棉网易自燃,因此新教材中改用陶土网)试管夹夹持试管铁架台固定支持各种仪器,一般用于过滤或加热等酒精灯加热胶头滴管(配滴瓶)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水槽排水集气研钵研磨固体物质药匙取粉状或小颗粒固体试剂燃烧匙做少量药品的燃烧实验坩埚钳夹取热的坩埚、蒸发皿等;夹金属丝(条)做燃烧实验玻璃棒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试管架放置试管试管刷洗刷各种仪器、器皿广口瓶和细口瓶分别存放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不可加热【知识点】【技能点】学会基本实验操作
以下操作按照实验顺序排序。
连接仪器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连接玻璃管和乳胶管(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乳胶管。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塞入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需要用力的事情都用右手来做。
用水润湿的作用是使其更容易插入;
必考点:放在桌上塞橡胶塞的直接打叉。
检查装置气密性(★★★)
先检查气密性!再装药品做实验!
[*]先将右侧导管末端口浸在盛有水的烧杯/水槽内,两手紧握试管外壁加热,导管口若有气泡逸出,且松手后有一段稳定的液柱形成,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化学是一门十分注重表达的科学,这是毋庸置疑的。在上面的文字中,如果我把“盛有水的”去掉,似乎也符合常理,但在考试中一分不得。
化学没有常理之说。
[*]通用做法:把需要检查气密性的一段装置的开口(如上图中的导管口)浸没在水中,然后在一段封闭的装置(如上图中的试管)用双手或酒精灯加热。检验方法同上。
[*]原理: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变大,将管内液面顶到管口,继续溢出导管后就会形成气泡浮出水面。松手后,气体遇冷收缩,气压变小,管外气体就会把液柱顶入管内。
取用药品
实验室内的所有实验试剂都是药品。甚至我们收集的空气、蒸馏水也是药品。定义很奇怪,不是吗?
注:现新版化学书均改为“试剂”。本文两词并用。
<ul>存储:固体药品通常存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通常存在细口瓶中,气体药品存在集气瓶中,特定药品存在专用的药瓶中。集气瓶表面做了磨砂处理;广口瓶和细口瓶口内侧做了磨砂处理,用于配合磨砂玻璃塞或橡胶塞实现密封。集气瓶通常盖玻璃片,玻璃片一面磨砂一面光滑,磨砂面应朝向集气瓶口。
取用原则:
[*]安全原则:不尝(高锰酸钾很像元气森林葡萄汁哦!要喝一口吗),不触(浓硫酸是粘稠的哦,要感受一下吗),不直接闻(氨水的味道很独特哦)。
[*]经济原则:指明了药品用量,则严格按照规定取用;若未指明,一般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剩余原则:用剩的药品不放回原瓶(污染了药品你赔得起),也不要随意丢弃(准备往厕所下水道里丢氨水祸害隔壁吗),更不要拿出实验室(你妈以为你带了一瓶葡萄汁回来,咕咚咕咚喝掉了)。要放入指定容器中。
固体药品通用取法:
[*]粉末固体、小颗粒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做到一横(将试管横放),二伸(将药匙或纸槽伸入试管),三慢竖(慢慢竖立起来)。
注意:尽量伸入试管底部,避免药品残留在容器壁或容器口。
[*]块状或较大的金属颗粒:用镊子夹取,做到一横(将试管横放),二放(放入容器口),三竖滑(将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块状试剂缓缓地滑到容器底部)。
注意:此处是放入容器口,然后让试剂缓缓滑到容器底部。注意不要打破容器。
液体药品通用取法:
一般使用倾倒法。
【思考与讨论】观察下面的液体倾倒规范图,思考如下问题:
[*]瓶塞为什么要倒放?
[*]标签为什么朝向手心?
[*]瓶口为什么紧挨着试管口?
[*]应该快速倾倒,还是缓慢倾倒?
[*]倒完液体后,应该立即做什么?
[*]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以避免塞子沾染桌上的杂质而污染试剂。
[*]标签要朝向手心,以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污染、腐蚀标签。
[*]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以防止液体洒落或流到试管外。
[*]应该缓慢倾倒,理由同第三点。
[*]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以防止试剂挥发、改变性质或交叉污染。
定量液体取法:
一般使用量筒量出体积。
[*]凹液面和凸液面
当液体置于窄口容器中时,液面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左边的液面顾名思义,称为凹液面,水(\(H_2O\))在窄口容器中会形成凹液面;右边的是凸液面,液态汞(液态水银,\(Ag\))就会形成凸液面。
[*]读数要求
与物理中一样,读数时量筒需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上图)。仰视读数则偏小,俯视读数则偏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需要量取定量的液体,仰视读数则偏多,俯视读数则偏少。可以参考煮啵做的粗糙示意图。
<blockquote>例题:一学生从量筒中倒出液体时,俯视读数读出\(80mL\);倒完液体后,仰视读数读出\(60mL\)。求该学生倒出的液体体积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得:
\
\[\therefore \Delta V=V_0-V_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