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侮 发表于 2025-8-11 10:54:38

产品经理如何判断需求的商业价值/优先级?

第一章 背景

产品经理是连接客户与研发团队的关键桥梁。客户的需求来源广泛,可能来自销售、客服、用户访谈,甚至是老板的一句话。而公司资源终归有限,研发人力更是稀缺。面对层出不穷的需求,产品经理无法也不应该照单全收,而是要基于对业务的理解、市场行情及趋势的判断,以及对产品战略的把握,做出取舍与优先级判断,把最具商业价值的需求交给研发去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经理既要理解客户的本质需求,又要思考投入产出比、产品长期演进路径等一系列问题,几乎每天都在做权衡与决策,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迷茫与犹疑。
在实际工作中,产品经理通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销售同事在与客户洽谈的过程中,客户提出:“只要能做这个功能,就立刻下单。”为了推动成交,销售迅速将需求转达给产品经理,并希望尽快安排开发。然而此时,产品经理却陷入两难。一方面,无法确认客户是否真的会如承诺那样在功能上线后立即下单;另一方面,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既不是一个典型的共性需求,也不是一个低频使用场景。面对这种模糊不清的价值判断,产品经理很难做出决策:是立即响应,为了可能的订单押注一个不确定的功能,还是坚持标准流程,将其放入需求池中进一步观察和验证?这样的抉择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考验着产品经理对商业价值的判断力。
[*]公司的一位重要大客户通过技术支持提出了一个需求,该客户对公司而言意义重大,每年都有稳定的采购额,是典型的“关键客户”。然而,这一次提出的需求却非常垂直和专属,几乎只有他们自身才会遇到,属于典型的非共性、低复用场景。产品经理非常清楚这个客户对公司业务的战略价值,但与此同时,研发资源正集中在开发通用能力,以满足更多客户的普遍需求。此时产品经理陷入了两难:若不响应,可能影响客户关系甚至导致订单流失;若优先支持,则意味着占用有限的开发资源,影响对更大范围客户群体的服务。这种“局部最优”与“整体最优”的权衡,是产品价值判断中最棘手的一种场景。
[*]当不同的销售同事向产品经理强调各自客户的重要性,并要求优先处理自己客户的需求时,产品经理面临着优先级判断的挑战。有时甚至会出现公司高层提出的需求,例如某客户与公司高层关系密切,希望借助公司高层,优先处理自己的需求。尽管不是直接命令,但这的确是一件不得不考虑的事情,因为高层本身就隐含着一种优先级。这些场景都反映了产品经理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来自公司不同角色,不同渠道的需求汇集到产品经理这里,作为公司组织的一员,产品经理不得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多方期望中做出平衡与决策。
[*]研发经理向产品经理指出,当前技术架构已运行多年,存在明显的老化问题。为了支撑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启动技术重构。若继续在原有架构上不断叠加新功能,不仅会迅速增加维护成本,还可能引发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严重问题。与此同时,公司已制定年度业绩目标并分解到销售部门。若不及时响应客户的业务需求,将影响订单转化,阻碍全年业绩达成,甚至波及明年的预算和开发资源配置。产品经理因此陷入两难境地,既清楚技术债带来的潜在风险,又必须面对业绩压力和业务方的紧迫诉求。这种“短期收益”与“长期可持续性”之间的冲突,是产品决策中最具挑战性的抉择之一。产品经理必须在现有的资源、开发节奏与公司战略之间,做出极为艰难却必要的权衡。
[*]产品发布通常具有明确的周期性,如每三个月、半年,或一年一个版本。每当产品经理开始规划下一版的功能清单时,真正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可选的需求远远多于有限的开发资源。产品经理必须在众多需求中进行取舍,优先筛选出那些对市场影响最大、对多数客户最有价值的功能项。然而,这个过程远比看上去复杂。很多需求在商业价值上相差无几,往往难以做出绝对优先的判断。比如,一个功能有15位客户提出,另一个则有18位客户反馈,从数字上看相差不大,但背后代表的客户类型、行业影响力、长期潜力等因素却各不相同。这种“难以量化优先”的选择,正是产品规划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之一,极度考验产品经理的判断力与取舍能力。
以上场景展现了产品经理在评估需求商业价值时面临的典型困境。然而,实际工作环境往往更为复杂:需求背后的利益交织、市场变化的不可预测以及内部资源的不确定性,都使得判断变得更加困难。那么,在这样多变且充满权衡的现实中,产品经理该如何科学、理性地判断一个需求的商业价值?是否存在一套可参考的思维框架与决策方法,帮助我们在纷繁中理清思路、做出更科学的判断?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构建产品经理的需求判断体系。
第二章 商业价值VS优先级

在探讨需求判断体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澄清两个关键概念:需求的商业价值和需求的优先级。这两个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被混淆,而一旦界限不清,将对最终决策产生不利影响,难以促使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因此,明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确保科学,高效决策的前提。
一、商业价值

商业价值,英文为Business Value,指的是某个需求一旦实现后,能为业务或用户带来的具体收益或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增加收入(例如提升转化率)
[*]降低成本(例如提高运营效率)
[*]提升用户体验(间接影响留存和口碑)
[*]满足法规或政策要求
[*]获得竞争优势
商业价值回答的是:“这个需求值得做吗? 做了它,我们能得到什么?”
二、优先级

优先级,英文为Priority,指的是在众多需求中,这个需求当前该排在多靠前的位置来实现。优先级的判断通常综合考虑多个维度:

[*]商业价值
[*]实现成本 / 技术复杂度
[*]紧急程度(如是否有截止时间、是否解决痛点)
[*]风险
[*]依赖关系(是否是其他功能的前置)
优先级回答的是:“现在该做哪个需求?先做哪一个?”
三、核心区别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总结出需求的商业价值和优先级的核心区别:
维度商业价值优先级关注点需求本身的影响力和回报需求在当前情境下的处理顺序是否绝对相对稳定,可定量或定性评估动态变化,受上下文影响是否与时间相关与时间关系较弱与时间关系强(比如某个功能必须在旺季前完成)决策导向决定是否值得投入资源决定什么时候投入资源决策人产品经理项目经理+产品经理四、最佳实践

正如前文所述,在实际工作中,商业价值与优先级常常被混为一谈,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场景:

[*]需求讨论会议失焦:产品经理组织会议评估需求的商业价值,邀请了来自销售、售前、研发等多个部门的代表参与。然而,在会议过程中,讨论频繁在商业价值、实现成本与实现风险之间来回切换。由于与会成员代表着不同的职能和利益倾向,讨论往往陷入混乱,难以达成有效结论,最终会议流于形式,参与者也逐渐失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高层反馈被误解为优先事项:公司高层在收到重要客户的反馈,或亲自试用产品后,向产品经理提出了新需求。产品经理往往出于谨慎或敬畏心理,未充分评估其商业价值,便将该需求列为最高优先级。但事实上,高层可能只是分享反馈信息或建议,并未明确要求立即落实。当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即高层以强势姿态明确要求优先实现。无论是哪种情形,产品经理都应准确解读信息,而非主观臆断。
尽管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但仍然建议产品经理将需求的商业价值评估与优先级判断划分为两个独立阶段,或作为两个分开的活动来开展:

[*]第一阶段:借助科学的方法,系统评估各项需求的商业价值;
[*]第二阶段:在明确商业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实现成本、资源状况、技术可行性等因素,科学评估需求的优先级。
同时,产品经理应不断提升组织会议与引导讨论的能力,成为高效且清晰的会议主持人。面对复杂多元的现实情况,能够抽丝剥茧、厘清思路,聚焦关键问题,最终做出理性、独立且明确的判断。
第三章 理论支撑

在探讨如何构建产品经理的商业价值和优先级判断体系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与此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
一、商业价值评估模型

常见的商业价值评估模型有Kano模型,RICE模型,Business Value Scoring模型(商业价值打分模型),$APPEALS模型,Value vs Complexity矩阵,Cost of Delay模型(延迟成本模型)等等。
Kano模型

概念
Kano模型是一种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工具,由日本东京理工大学的狩野纪昭(Noriaki Kano)教授于1984年提出。它主要用于识别和分析客户需求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帮助企业优化产品特性,提高客户满意度和竞争力。

详解

[*]基本型需求(Must-be Quality):客户理所当然认为应该存在的功能。满足不会带来满意,但缺失会引起强烈不满。例如:手机能打电话、笔记本能开机。
[*]期望型需求(One-dimensional Quality):满足程度与满意度呈正相关。越好越满意,越差越不满。例如:网页加载速度、售后响应时间。
[*]魅力型需求(Attractive Quality):客户未曾期望,但出现会带来惊喜和高度满意。没有不会不满,但有则超出预期。例如:企业软件中自动数据分析建议。
[*]无差异需求(Indifferent Quality):客户对其是否存在无所谓,不影响满意度。例如:UI主题色是否为蓝色。
[*]反向型需求(Reverse Quality):有些客户喜欢,有些客户讨厌,存在争议。例如:某些B端客户喜欢系统高度自动化,另一些则偏好人工控制。
案例
某SaaS公司开发一个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服务于中小型B端企业,其需求按照Kano模型可做出如下分类:
功能分类理由客户信息记录基本型企业客户认为这是最基础功能,缺失就不会使用报表导出(Excel/PDF)期望型报表越多样,客户越满意智能推荐下一步销售动作魅力型超出客户预期,节省销售决策时间登录页面支持换背景图无差异型对客户体验无明显影响所有操作必须管理员审批反向型一些客户觉得安全,有些觉得繁琐具体操作
Step1:

[*]准备好一份要评估的功能/需求列表(通常5-20项较为合适)
[*]明确用户群体:谁是你的目标用户?
[*]Step2:对每个功能点,设置一对问题,例如,应用是否支持夜间模式。
[*]正向问题:如果该功能存在,你会感觉如何?
[*]非常满意
[*]满意
[*]无所谓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反向问题:如果该功能不存在,你会感觉如何?
[*]非常满意
[*]满意
[*]无所谓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Step3:发放与收集问卷
[*]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发送
[*]建议样本量>=30人,越多越能反映普遍性
[*]Step4:根据每个受访者对一组正向和反向问题的回答,使用Kano模型分类规则对功能进行分类:
正向\反向很满意满意无所谓不满意很不满意很满意QQAAO满意QIIMM无所谓RRIMM不满意RRRRR很不满意RRRRR分类含义:

[*]M(Must-be):基本型,缺失会导致强烈不满,具备不会提高满意度。
[*]O(One-dimensional):期望型,具备越好,满意度越高,缺失会不满。
[*]A(Attractive):魅力型,具备令人惊喜,缺失也不会不满。
[*]I(Indifferent):无差异型,用户不关心。
[*]R(Reverse):反向型,用户反而不希望存在。
[*]Q(Questionable):问卷结果矛盾,需重新验证。

[*]Step5:汇总并可视化
功能基本型期望型魅力型无差异型反向型夜间模式10%25%55%10%0%登录功能60%30%5%5%0%RICE模型


[*]概念
RICE 模型由 Intercom公司提出,主要用于帮助产品经理在面对一大堆功能请求和有限资源时,理性评估什么最值得优先开发。
R – Reach(触达) 该功能将在一定时间内影响多少用户?
I – Impact(影响) 每个用户会受多大影响?对业务目标的推动程度?
C – Confidence(信心) 对上述估算的信心有多大?
E – Effort(投入) 完成该功能预计需要多少工作量(通常以人月或人周计)?
Reach 代表这个需求覆盖的广度;Impact 代表影响的深度;Confidence 则代表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Effort 就是开发成本;对于每个需求我们都要去通过这四个方面给它打分(0–10 分的范围),最后通过公式 (reach x impact x confidence) / effort 计算一个结果分 score,再通过 Score 从大到小来对需求进行排序。而这当中最关键的,就是如何给每个参数进行打分。
[*]详解
[*]Reach:影响的广度
Reach衡量的是在预设时间范围内,预计有多少用户会受到该项目的影响。需要明确定义“影响”在业务场景中的含义,并设定评估时间段(例如一个月、一个季度等)。这里的“影响”并不仅仅指用户看到该功能或信息,而是指用户实际使用该功能,从而产生可衡量的行为或结果。例如,如果某功能上线后覆盖了 500 名用户,但只有 100 名用户真正使用该功能,那么该功能的 Reach 值应为 100,而非 500。因为只有在用户产生实际交互行为时,才有可能进一步推动转化、留存等关键业务目标。然而,实际情况中,很难去检测到功能的使用人数,因此,业界也有另外一种评估模型,
<ul>10.0: 影响绝大多数用户(>=80%);
6.0: 影响 50%-80% 的用户;
3.0: 影响 25%-50% 的用户;
1.5: 影响 5%-25% 的用户;
0.5: 影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产品经理如何判断需求的商业价值/优先级?